北京市東郊一處偏僻的居民小區外,平時行人很少。但近一段時間,街角的修車師傅卻發現背著相機記者模樣的人驟然多了起來。原來,狀告著名中長跑教練王德顯克扣工資的兩名女弟子艾冬梅和郭萍就暫住在這里。
記者到達艾冬梅,郭萍的暫助地時,恰逢北京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來給艾冬梅六個月大的女兒瑤瑤送生活必需品,這是一家熱心的企業在新聞節目中看到她們母女的境況后特意捐贈的。看到女兒終于不用再吃13塊錢的廉價奶粉了,艾冬梅既興奮又感動。
由于高強度訓練所造成的腳趾嚴重畸形,退役后的艾冬梅和郭萍找工作四處碰壁,各自過著拮據的生活。目前,她們每月從火車頭體協領取的工資僅為300多元。
“畢竟跟著他訓練了十年,如果不是被逼到走投無路,我們也不會告他。”郭萍無奈地說:“1995年我們兩人進隊時就有個說法,只要能跑進全國比賽前三,退役后就能安排工作。1999年,王德顯就說你們好好干吧,你們已經轉正了,有工資了,哈爾濱鐵路局會接收你們的。但是真正退役后,工作問題卻遲遲落實不了。這幾年,我們多次找過王德顯,可每次他都讓我們再等等。
2006年5月20日,迫于生活壓力,艾冬梅和郭萍來到位于北京的火車頭體協咨詢工作的安置情況,不想卻在在財務室發現各自名下分別有一張農行存折。
對于當時的情景,郭萍記憶猶新,“財會部的人說,除了存工資的工商銀行存折,我們手里應該還有一張農業銀行存折,里面是體協下發的每月的訓練津貼。本來2000年之前這津貼一直是按現金發放的,為了防止教練私吞,才改的折子,但是我們對這事卻一點不知道。火車頭體協的工作人員也挺驚訝的,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這我們已經退役好幾年了訓練津貼還分文不少地按月照發呢。
艾冬梅說:“5月28日,我去工商銀行查詢,結果發現工資存折中有2萬元被擅自取走。”說著,郭萍起身回屋也拿出了自己的工行工資折,上面清楚地顯示著在她2004年拿到存折前,曾有很多次取款記錄,記者看到取款次數很多,金額大小不等,總數也有兩萬多。
在多方尋找存有訓練津貼的農行存折無果的情況下,受律師提醒,9月12日,艾冬梅和郭萍攜帶身份證到大興區的一個農行分理處將存折掛失。補辦存折后她們發現,她們卡里都只剩6000元。她們認為,各自有3萬元已被王德顯擅自取走。于是,她們把兩張存折的款項加以計算,各自得出了在訴狀中要求償還的5萬元和5.1萬元。
“為什么你們的存折會在教練的手里?”記者不解。
艾冬梅說:“1999年我們開始有工資,但當時教練王德顯說由于我們年齡太小,拿著錢可能會亂花,所以我們掙的錢暫時由他代為保管著,到退役時再交給我們,所以從1999年到退役的三四年里,我們只是聽說自己有工資,但根本就不知道每月是多少錢。我是在2002年拿到工資存折的,郭萍是2004年才拿到的,她折上的余額僅僅為7000元,而我只有2030多元。
“那你們當時要用錢了怎么辦?”
“1995年進隊到1999年拿工資之前的四年時間,我們根本就不知道火車頭體協還發給我們試訓費。那時花錢只能往家里要。當時來隊里訓練就是因為家里不富裕,1992年我父母都下崗,母親給人帶孩子每月200塊錢父親給人開車收入也不多。尋思著來隊里既能給解決工作,又能掙工資,能減輕家里的負擔。可沒想到還要朝家里要錢。
“1999年之后,你們有工資就不必再伸手問家里要錢了,用錢就向教練要嗎?”
艾冬梅說:“是的,在隊里的時候,我們一般一個月才能得到100元零花錢,有時候是兩個月一給,只有在過年過節或者一些大的比賽獎金多一些的時候才領過三五百元錢這些年來,500元以上的錢我拿過一次兩萬元,還是給我治療腳傷用的。”
“發現工資存折和訓練津貼存折內的款項被挪用之后,我們也曾就此問過王德顯,他說都用作營養費和訓練費了,有我們的簽字單據為證。我們的確簽過‘營養費’票據,但是我們也并未服用過什么特殊的,名貴的營養品,就連平時的飯菜也很一般。每天幾乎都是豆芽、白菜,葷菜基本上就是用大骨熬的湯來煮牛肉丸子。
“那時年齡還,小教練說讓簽,而且別的隊員已經簽了,自己也就簽了。”郭萍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
“為什么在訓練期間,隊員們對自己的工資情況不聞不問呢?”
艾冬梅覺得王德顯在有意封鎖消息:“進隊8年來,一直跟著他(王德顯)在山海關等地訓練,我們就連火車頭體協的大門朝哪邊開都不知道,更別說工資應該有多少。至于隊里有多少錢,我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郭萍說她們訓練的幾年間很少回家,平時也不讓隨便跟家里聯系。
根據辯護律師許子棟的說法,此前她們參加比賽的獎金有很多已去向不明,比被侵占的工資數額大得多。由于比賽獎金的分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則,而且很多都已經過了訴訟時效,他們手中掌握的證據并不足以在法庭上勝訴,因此只能選擇把握較大的“侵吞工資和訓練費用”進行起訴。
采訪的那天下午,郭萍不止一次地突然停下來問記者:“我說的你們相信嗎?”她說“其實我們也不介意教練當年替我們保管這些錢,只是希望他到最后能如數地還給我們,因為這是我們的血汗錢。運動員參加比賽所得獎金哪怕是和教練“一九”分,能把“一”給到我們手里也行啊。
10月15日,2006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在天安門廣場第25次鳴槍起跑,比賽終點依然是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縱觀體育世界的精彩紛,還沒有哪個項目能將一個城市如此淋淳盡致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倫敦馬拉松賽上,我們看到了奔跑著的新婚夫妻,戴著假發的小丑,甚至光著屁股裸奔的勇士;在火奴魯魯我們看到公路兩旁都是風光旖旎得讓人心碎;在巴黎、在紐約、在柏林,我們看到那么多的殘疾人奮力以輪椅撞線的鏡頭。馬拉松已不單純是那些耐力超人的競賽者的游戲,它更是一扇窗口,一個Party。
在馬拉松奔騰不息的百年路線上,我們還看到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變遷,以及在這條四十多公里的路線上發生的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