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巖、王磊、駱曉娟、李娜、仲維萍和徐莉佳……
如果你是個癡迷的體育愛好者,每天都要打開網頁瀏覽體育新聞請問你能說出這些人都是哪些項目的冠軍嗎?如果不能,也不必難為情,這也不是你的錯。因為,在過去幾周內,我們從浩若煙海的報紙堆里,只看到關于他們的一些點到為止的報道。想知道為什么?對不起,沒有,最終解釋權在報紙、電視臺。
同樣是這段時間,我們被告知大連實德球員權磊家住哪里,那所醫院離他家有多少步,門前站著幾個保安。記者挖空心思地把他們的新聞敏感性通過這件事情完全表露出來。也許你認為這種差異是由他們之間項目上的資質決定的,那么我再舉個新近發生的例子,“臺球小貝”保羅·亨特因為某種特殊的癌癥去世后,我所在城市的報紙幾乎都進行了沉痛哀悼,有些媒體長篇累牘地做專題緬懷他,難道就因為他和丁俊暉同場競技過?我懷疑這些人廉價同情的背后是因為版面的需要還是認知的需要。
如今我們翻開報紙,能夠看到盡可能多的關于中國足球、歐洲五大聯賽和NBA的報道,而不是關于拳擊、健美甚至舉重、摔跤項目的日常新聞。在某些專業報紙常見他們如此標注,本報德甲專家,英超專家評述,甚至于意大利青年足球隊是如何排除萬難,迎接挑戰,他們都能寫上幾千字;在體育節目轉播上,一場羽毛球錦標賽的實況決賽要讓位于ATP網球的二級賽事。有時候,普羅大眾對體育的認知僅僅因為某幾個人或某幾臺機器而定的。
因此,我懷疑孔令輝如果被安排在就近的這個年代,他還有那么多粉絲為之瘋狂嗎?
倘若按照同樣的邏輯,丁俊暉的幸運首先在于父親為他選擇的是臺球運動而不是其他,因此當他以少年英雄的姿態打敗那些高鼻子的英國紳士后,那些骨子里以英、美體育為榮的編輯記者便一起抓狂起來。反之,如果丁打敗的亨特利和奧沙利文是古巴或者智利人的話,造成的效應恐怕就沒有現在明顯了。
所幸《新體育》還在一條看似艱難的道路上踽踽獨行,因為我們的宗旨是負責報道一切的世界冠軍成員,力爭不放過一個。他們的青春他們的第一次在這本薄薄的雜志上都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