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工作但出不了成績?拼命干活卻不被賞識?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的卻總感覺無法完成任務?在單位里小心行事,卻一直找不到位置……在職場浸淫多年,我們是不是有諸如此類的迷茫與困惑?
微軟總裁比爾#8226;蓋茨曾經說過:“人生有兩項主要目標:第一,擁有你所向往的;第二,享受它們。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做到第二點。努力工作,同時享受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能聰明工作,享受生活?
你是不能干,還是不愿干
工作中常有這樣的博弈關系,面對一項工作或者任務,能不能干或許你決定不了,但愿不愿意干卻是你首先要做的選擇。
有很多學歷、技術和能力都很出色的人,原本能有不錯的發展,卻因為粗心、懶惰、沒有激情、沒有做好份內之事而頻頻遭到解雇。有一位老板就曾經對一位在公司混日子的員工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你是不能干,還是不愿干?”
聰明的工作就是在“能干”的基礎上,使自己成為“愿干”的德才兼備的人。關于德與才的問題,著名企業家杰克#8226;韋爾奇有個“框架理論”。他以職業道德為橫坐標,以工作能力為縱坐標,把員工分成四大類:人才(有才有德)、庸才(有德無才)、歪才(有才無德)和冗才(無才無德)。
有一次,韋爾奇與英特爾公司總裁葛魯夫在一起討論對待這四類不同員工的對策時,韋爾奇唯獨對有能力沒品德的人特別提出了警告。他強烈主張:“有能力勝任工作,卻消極怠工而不稱職,這樣的人,我發現一個就開除一個,絕不留情?!?/p>
老板們最不歡迎的就是有能力卻不愿好好干的員工。職場中的確存在一些“會干但不想干”的人,他們從初入職場的那一天開始,將每天的工作看作是一種負擔、一種逃避、一種苦役。他們在工作中遠離了“工作”,不愿意為此多付出一點,更沒有將工作看成是獲得成功的機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許多機遇就這樣白白流失。
職場中那種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心理要不得。從小事開始,逐漸增長才干,贏得認可、贏得干大事的機會,日后才能干大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如果不改變“簡單工作不值得去做”的浮躁心態,是永遠干不成大事的。
要聰明,不要拼命
不要只賣力地工作,而是要更聰明地工作。這個道理也許大家都懂,卻很少有人會去實踐,包括在職場中摸爬滾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中年人。因為大部分的人仍舊認為,在工作量與成功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聯系,即一個人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越多,他獲得的成功就越多。但現在,這種觀念需要改變了。
一位知名的物理學教授睡到半夜醒來,發現他的實驗室里燈火通明。他開門一看,一名學生正在實驗臺前忙碌著。教授關心地問他:“你這么晚還沒休息,你現在做實驗,那你白天做些什么呢?”“我白天也都在做實驗啊?!苯淌谏晕⑼nD了一下,說:“那么你用什么時間來思考呢?”
成功人士不僅用心地去工作,他們更會在行動前進行思考,即他們是主動思考,而非僅僅處于被動位置。所以,工作中不要只去做事情,而要經常坐下來想一想。如果你不能讓出一些時間去思考、制定計劃、安排優先順序,你的工作將會變得更加辛苦,同時你將不能享受聰明的工作所帶來的收益。記?。河胁鸥桑€要會巧干。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京城汴梁發生過一場火災。一夜之間,大火把整個皇宮化為廢墟。災后,宋真宗命令丁渭主持修復皇宮的工程。要完成這么大的工程,困難實在不少。例如:取土不易,因為要到郊區去取土,路途太遠;運輸不便,不僅是運土,還需要運輸各種建筑材料;廢墟難以清理,因為大火造成大片廢墟,致使垃圾“堆積如山”,想要很快清理完,真是難于上青天。
面對這么多的麻煩,丁渭卻不慌不忙地運用相似聯想的方法,作了通盤謀劃。首先他下令挖皇宮前面的大街取土,沒幾天,大街被挖成了一條大溝。他又下令把汴河引入大溝,使這條大溝作為臨時河道,以解決運輸問題。等到皇宮修復后,丁渭命令將廢墟上的瓦礫垃圾填入溝中,重新把大溝填為平地,這樣,就又恢復了大街的原貌。丁渭巧妙的通盤謀劃,不僅節省了巨額經費,而且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拼命地工作并不能如預期給自己帶來快樂,拼命并不能帶來想象中的成就。用聰明地工作代替拼命地工作,既可以多一些時間與家人一塊享受生活,又可以獲得最佳業績。
沒人比Google知道更多
一個博士被分配到一家研究所,成為那里學歷最高的人。一天,他到單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心想: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地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
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出來了——這可是一個池塘啊。過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后也蹭蹭蹭地飄過水面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一會兒,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墻,要到對面廁所大概得繞十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么辦?博士生也不愿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他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沒想到,只聽“咚”的一聲,他栽到了水里。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他問:“為什么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位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里有兩排木樁子,由于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淹沒了。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么不問一聲呢?”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兩點啟示:一、學歷只能說明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不要以為自己有多么高的學歷、多么豐富的知識就一定能做好工作,只有實踐經驗才能讓人提高能力,讓人少走彎路。二、學歷高,知道的知識多,更應該謙虛,有不明白的地方,更要放下面子向人請教。
單位中的任何一位成員都可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所以你必須保持足夠的謙虛。有的人認為自己是單位的元老,總認為見識高人一籌,根本不愿與人有效溝通。須知術業有專攻,在一個領域你是專家,換個領域說不定你就是個學生了。
宋代的苗振想到史館去任職,但必須參加相關的考試。宰相晏殊對他說:“你長期在官場做事,文筆肯定有些荒疏,在參加考試之前,應該先溫習溫習呀。”苗振不以為然地說:“哪有做了三十多年的接生婆還會把嬰兒包倒了的?”
不久,館職考試結束后,苗振沒有被錄取。他很不好意思地對晏殊說:“沒有想到,我這一回還真的把嬰兒給包倒了。”晏殊說:“滿招損,謙受益。就是做一件小事也要有所準備的,何況這么重要的事情呢?!?/p>
越是有知識、有成就的人應該越懂得謙虛。科學家伽利略說:“當我歷數了人類的藝術和文學上所發明的許多神妙的創造,然后再回顧一下我的知識,我覺得自己淺陋之極。”
一個人是否謙虛,能衡量出他品格的高下。有些人,取得一點成績,就像母雞下蛋一樣大嚷大叫,唯恐別人不知道。然而,也有些人,即便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也不聲不響,像登山隊員似的,登上一座山峰后又朝更高的山峰攀登了。中年人更應該懂得水靜流深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擷取到人生中最為燦爛的云彩。
讓工作成為喜悅
我在與一些求職者交流時經常聽他們說:“在我們這里,有不少人抱怨工作枯燥、卑微,輕視所從事的工作,無法投入全部身心。他們在工作中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將大部分心思用在如何擺脫現在的工作環境上?!痹谖铱磥恚@些人之所以不能享受到工作的樂趣,原因就在于他們沒有正確看待自己的工作。
有這樣一個笑話:某中學有四名中學生,在初學英語時,為了好記也是為了好玩,分別把“English”讀成“陰溝里洗”、“應給利益”、“因果聯系”、“硬給歷史”。后來,念“陰溝里洗”的同學成了菜販;念“應給利益”的同學成了銀行職員;念“因果聯系”的同學成了哲學家;念“硬給歷史”的同學成了政客。
這雖然只是個笑話,卻也說明了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將決定其事業的高度。一般說來,人的智力相差無幾,工作效率的高低往往取決于對工作的態度。
成功學大師卡耐基向人們指出:“改變想法就能改變結果。正確的思想會使任何工作都不再那么討厭,使自己從工作中獲得加倍的快樂?!蹦阋窃诠ぷ髦姓也坏娇鞓?,就絕不可能再在任何地方找到它。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可以將你的思想從憂慮上移開,而最后還可能帶來晉升和加薪。即使不能這樣,也可以把疲乏減至最少,并幫助你享受自己的閑暇時光。
要想改變一下心情,使工作輕松起來,我們不妨在工作中加點游戲。比如,和你的同事打個小賭,看誰先完成手中的工作,用贏來的錢去喝杯咖啡什么的。當然,你不能天天都這樣做,應設立明確的目標,向自己挑戰。這樣,你就既不會為時間、地點和場合所限制,又能隨時隨地地完成工作。同時,我們還可以把工作成果繪制成進度表,在愛人或孩子的溫情監督下,也會使每天的工作更加生動有趣。這樣一來,在工作中擁有一份好心情也就易如反掌了。
可以犯錯誤,但不可以不創新
美國的硅谷一度流行這樣的名言:“邊干邊學,邊敗邊學。”“失敗是可以的”,那里的企業普遍推崇的價值觀就是“允許失敗,但不允許不創新”。優秀的領導總是熱情地鼓勵員工嘗試和冒險,積極支持員工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行動,同時又能寬容地對待失敗,甚至鼓勵犯錯誤,以保護員工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
如今職場界正流行一種說法:“你不射門,就百分之百沒有命中率?!眲撔率且环N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創造性活動,依賴于不同思想、意見相互交流的撞擊,依賴于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和真誠投入。不創新,單位就沒有生命力。創新并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因此,每個職員都應追求創新,并成為創新型人才,中年人因為歲月的積淀,更可能厚積薄發,從而成為創新的主力軍。
有句著名的格言說:“開鎖不能總用鑰匙,解決問題不能總靠常規的方法。”在工作中要敢于打破常規的想法,擺脫束縛思維的固有模式。很多時候,如果思想上有所突破,不被無謂的傳統、習慣羈絆,往往會得到出人意外的驚喜。
古代有一個商人,感到自己老了,開始思索到底讓兩個兒子中的哪個接班。他鎖上宅門,把兩個兒子帶到一百里外的一座城市,然后交給他們一人一串鑰匙、一匹快馬。他告訴他們,誰先回到家,并把宅門打開,就讓誰當接班人。
兄弟兩個幾乎是同時回到家里,但是面對緊鎖的大門,他們都犯愁了。哥哥左試右試,苦于無法從那一大串鑰匙中找到最合適的那把。弟弟則苦于沒有鑰匙,因為他剛才光顧趕路,鑰匙不知什么時候掉在了路上。兩個人急得滿頭大汗。突然,弟弟一拍腦門,有了辦法。他找來一塊石頭,幾下子就把鎖砸了,順利進去了。自然,接力棒落在了弟弟手里。
人生的大門往往是沒有鑰匙的,在命運的關鍵時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規的鑰匙,而是一塊砸碎障礙的石頭。這塊石頭就是創新思維。正如當代著名趣味數學家馬丁#8226;加德納所說:“有些問題動用常規方法理解確實很困難,但如放棄思路,打破常規,靈機一動,問題立刻迎刃而解。”
用心經營業余時間
20世紀初葉,數學界曾經出現過一道與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叫人頭疼的難題,就是2的67次方減1到底是不是人們猜想的質數。
1903年,在紐約的一次數學學會上,英國數學家科爾登上講壇,通過一番令人信服的運算論證,成功破解了這一難題,在數學領域取得了出類撥萃的成果。在熱烈的掌聲中,有人問科爾:“您論證這個課題前后共花了多少時間?”科爾回答:“三年內的全部星期天?!?/p>
“三年內的全部星期天”,多么振聾發聵的聲音!正是“星期天”這個人人皆有的業余時間,被科爾積零為整,充分利用起來,從而成就了一位卓越的數學家。
由此可見,一個人若想成功,就必須懂得珍惜和利用好業余時間。把業余時間用到與工作有關的方面,使之作為“正業”的補充和延續;還可以用到健康的業余愛好上,豐富業余生活,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快節奏的工作學習之余,我們不妨放松一下,參加文娛活動,既可豐富生活,又可調節精力和體力。當然,還要盡量抽出時間陪陪妻子和小孩,享受天倫之樂。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在于業余時間,業余時間生產著人才,也生產著懶漢、酒鬼、牌迷、賭徒。”但一切都要掌握好度,經常地、不節制地長時間沉醉于娛樂場所之中,非但起不到文化娛樂的效果,反而會因精神狀態一直處于興奮狀態,影響工作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