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投資沖動,需要扭轉觀念,把違背宏觀調控政策和搞重復建設造成的損失,都視為國有資產流失,追究當事人責任
8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和宏觀調控決策執行不力的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予以通報批評;三位自治區正、副主席作書面檢查。
省級負責干部因執行宏觀調控政策不力作書面檢查,尚屬首次;因偶發施工事故暴露出來的“新豐電廠”事發后,內蒙古自治區10個電站建設項目被叫停,涉及800多億投資,幾乎占到這個自治區年度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這一輪宏觀調控的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檢查和叫停都不是目的,落實宏觀調控決策,目的是保證經濟可持續地健康發展。內蒙古10個違規電廠項目被叫停后,中國銀監會組成調查組清查項目涉及的貸款,結果發現僅內蒙古電力集團7個被叫停的項目就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9家銀行和中國電力財務公司等2家財務公司的貸款,貸款額超過加億元。
這200億元中的大部分都在前期工程中變成了鋼筋水泥和成套設備,以引發“調控風暴”的豐鎮新豐電廠為例,該電廠總投資29.2億元,因施工傷亡事故被叫停之際,已經投進了76.8%的資金。這就意味著,這些電廠如果繼續建下去,將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相背離;如果永久停工,國家又將面臨至少200億的經濟損失。
200億學費不是非交不可,回顧這些違規電廠的興建過程,不難發現,曾經有多種干預機制,形成過很多次可以中止違規建電廠的機會,如果其中的任何一種機制能夠起到實效,就不會有今天的兩難局面。
還是來看“風暴”的源頭新豐電廠。首先,它的投資方根本就沒有投資電廠的資格。新豐電廠的投資方和絕對控股人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主管內蒙古電網的企業,按照國務院“廠網分離”的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已于2004年1月從“廠網”不分的原電力集團剝離出來,只負責電網這一塊兒,電廠建設由另一家公司內蒙古電力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但是這個企業依然“廠網不分”,自己直接出面,或通過控股子公司在內蒙古投資興建了大量發電項目。
2004年11月,國務院出臺《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堅決制止電站項目無序建設意見的緊急通知》要求立即停建未經國家批準或核準、未經充分論證、各方面條件不具備的電站項目,不具電廠投資資格的電網公司投資的新豐電廠,顯然屬于應該立即停止的在建電廠,但它沒有停。
2005年1月18日,國家環保總局公布未經環保部門批準擅自開工的30家企業。新豐電廠榜上有名。當年1月25日,新豐電廠受到國家環保總局的行政處罰,責令其立即停止建設,它還是沒有停。
2005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對近期火電項目建設作出規劃安排,新豐電廠再次作為違規項目被排除在外,但它依然故我,直到同年7月8日因搶進度違規施工造成導致6人死亡8人受傷的施工事故。
廠網分離改革、國務院緊急通知、“環評風暴”,都與新豐電廠擦肩而過。這么多政策風險,違規電廠不可能感受不到。只不過投資決策者們覺得有“充足”的理由,值得冒這些風險。
常有人把“發展地方經濟”,“發揮主動性”掛在嘴邊來解釋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地方經濟與全國經濟的根本目標并無二致,宏觀調控中出現的矛盾無非是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的沖突。任期制的地方政府很難杜絕短期行為,任期內出政績的壓力加上“上項目”給決策者帶來的實際好處,讓投資過熱成為難以調控的痼疾。
現代政府都是有任期的,而一份資產卻要追求長期增值。與其想盡辦法督促只有5年任期的地方政府決策者考慮50年后的長遠利益,不如徹底轉換地方政府職能,讓它從投資主體位置上盡快走下來,變成公共服務的提供者。
愿意為投資沖動冒風險的第二個理由是,用國有資產投資國有項目,成則決策者有功,出問題了也不必擔心。內蒙古電力部門人士就曾對媒體說:“不管(建新豐電廠)哪里來的錢,都是國家的錢啊,不可能全部停掉炸掉,中央要求認真整頓,那就該補報的補報,該申報的申報,最后可能還是要放行的。”
這說明,控制投資沖動,需要扭轉觀念,把違背宏觀調控政策和搞重復建設造成的損失,都視為國有資產流失,追究當事人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