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在教訓中的部隊
1980年4月,經過美國軍方反復計劃和演習后的“鷹爪”行動付諸實施,這是一項針對駐伊朗美國大使館被劫持人質的援救計劃,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駕駛員和空軍飛行員被要求執行此項聯合作戰任務。然而,由于沒有事先對飛行計劃和途中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和處理辦法,造成了8人死亡,任務最終被迫放棄。隨后,一場針對美國特種部隊指揮體系和軍種配合問題的爭論立即爆發,缺少一支能夠為大規模特種行動提供遠程飛行運輸的部隊成為當時很多分析報告的共同結論。而不甘心于失敗的美國國防部在“鷹爪”行動失敗后不久,再次制定了更加龐大和復雜的人質救援計劃,并且鑒于上次行動在人員輸送過程中暴露出的飛行駕駛問題,軍方決定成立一支特遣隊,被稱為“陸軍158特遣隊”(Army 158th Task Force),由一些經過專業訓練和具有高超直升機飛行技術的人員擔任專門的空中輸送任務。158特遣隊由40名飛行員和160名機組支援人員志愿組成,人員分別來自美國陸軍101空降師的第158、159和229航空營,他們干1980年6月開始在美國陸軍基地進行秘密訓練,所有的直升機飛行員都要掌握使用夜視儀進行夜間超低空導航駕駛的技術,這項技術在當時的陸軍航空兵部隊屬于尖端技術,對人員駕駛技巧有很高的要求,但158特遣隊的志愿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這些飛行技術和要領。他們的任務是在人質救援行動中負責將美國陸軍三角洲特種部隊和其他特種作戰人員在夜間輸送到指定地點,完成加油和空中滲透飛行,并協助地面特遣隊人員完成撤離任務。他們配備了28架OH-6型直升機、30架UH-60A“黑鷹”直升機以及16架CH-47“支奴干”中型直升機,所有直升機都根據任務要求加裝了額外的燃料負載系統和特種空中加油設備,以及先進的特種無線電通信器材和夜間駕駛定位導航系統。
但是,1981年初,伊朗人質事件和平解決,大規模人質救援方案也隨即終止,聯合特遣部隊宣布解散,不過陸軍深感訓練后的158特遣隊飛行員過人的飛行技巧和豐富的夜間低空駕駛經驗,因此希望正式建立一支專門為當時特種部隊提供特種空中支援和運輸任務的直升機部隊,所以將該特遣隊改編為“第160遣隊”。1982年4月1日,美國國防部將該特遣隊正式列編為“美國陸軍第160航空營”。
由于第160航空營在駕駛技術方面的特殊訓練,擔負起了美國陸軍反恐作戰的機密任務。駕駛員不僅要掌握豐富的駕駛技術和多種地形的導航技巧,同時擔負著特遣隊運輸和空中滲透任務。他們在1980年代初期經常和美國陸軍三角洲特種部隊以及海軍的海豹特種部隊第六大隊進行聯合訓練,并且和海豹特種部隊進行海事單位聯合反恐訓練,以使反恐作戰人員掌握低空快速繩降技巧,飛行員則不斷摸索出超低空駕駛和快速空中滲透的飛行技術。
不過,對于第160航空營的首次實戰考驗則是1983年10月24日的“緊急狂暴”行動。當時美軍制定了快速奪取格林納達的戰略意圖和部署,并且分別對三角洲特種部隊和海豹特種部隊制定了相應的作戰任務,包括控制格林納達的“自由之聲”電臺,救援總督府人員,以及營救搭載和運輸,并且進行山谷中的低空飛行,很容易遭受到地面防空炮火的襲擊,很快就出現了直升機被擊中退出戰斗的情況,不過該航空營經過一次嘗試后,進行了重新編隊并且再次嘗試。雖然第二次他們依然遭受到嚴重的火力壓制,并很快出現了新的傷亡情況,但是經驗豐富的直升機飛行員.還是準確地將特遣隊員運送到監獄上空并實施快速機降。同時,對于幾處受困人員進行了逐一的空中救援和運輸。
在事后總結中,第160航空營的表現得到了美國聯合特種作戰協調部門的肯定和贊許,在隨后的幾年內,他們擔負起了更多的特種作戰空中滲透和協調任務,并且廣泛地和三角洲部隊以及海軍特種部隊人員配合行動,參與了在南美地區的秘密偵察和搜索任務。飛行駕駛技術不斷完善和提高,不僅為特種作戰的協同和配合提供了完善的空中支持,同時也和地面反恐部隊一道開發出了更多的配合協同戰術。如1985年10月5日,意大利游輪“阿奇爾·勞羅”號被一伙馬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并且船上載有美國人質。第160航空營奉命搭載海豹特種人員在地中海海域部署,隨時準備實施救援行動,而另一個組三角洲特種人員則準備在第160航空營的搭載下從下從陸地對被劫持船只進行救援。
在1980年代中期的訓練和任務中第106航空營曾出現過一起嚴重的事故,由此引發了很多人對其存在質疑,但美國國防部對于這支部隊的存在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和肯定,并且決定對其規模進行擴編和追加預算:1986年10月1日,第129戰術陸航連劃歸第160航空營指軍;第617航空特遣隊劃歸第160航空營指揮;第617航空特遣隊的5架MH-60‘黑鷹’直升機調撥給第129戰術陸航連;第245航空營劃歸第160航空營指揮,并且該營的25架AH-6“小鳥”直升機和23架越戰時期的UH-1型直升機同時劃歸第160航空營。1986年10月16日,第160航空營擴編為第160航空大隊(空降)。
1989年,在對巴拿馬總統諾列加實施的“正義事業”行動中,第160航空大人(空降)完全擔負起運輸特種攻擊部隊和空中滲透任務,負責運輸三角洲特種部隊和海豹特種部隊組成的特遣隊,進行人質救援和抓捕諾列加的行動。整個行動,他們僅付出了2架AH-6“小鳥”直升機墜毀的傷亡代價,而在低空快速接近目標實施快速繩降等行動中,他們和特種部隊配合默契、協調一致,成功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經過這次行動,美國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和第160航空大隊(空降)磋商,決定將該飛行大隊再次擴編為團級編制,命名為陸軍第160特種航空團。
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第160特種航空團負責三項任務:負責第一輪快速攻擊伊拉克境內的雷達站和地面防空火力;搜索營救伊拉克占領區內被擊落的聯軍飛行員;配合美國陸軍三角洲特種部隊和英國特種空勤團,完成在伊拉克境內搜索摧毀飛毛腿導彈的行動。
1993年8月底,第160特種航空團和大約400名由游騎兵及其他特種部隊組成的特遣隊被部署到索馬里,負責抓捕軍閥艾迪德,在這里,第160特種航空團遭受到嚴峻的考驗。在10月3日的抓捕行動中,先后兩架經過特種改良的MH-60L“黑鷹”直升帆被索馬里摩力口迪沙的艾迪德民兵用反坦克火箭擊落,其中第二架墜毀的直升機飛行員麥克·杜蘭特雖然使用自己的自衛武器奮勇抵抗,但是最終被索馬里民兵俘獲,而美軍特種部隊隨即展開的對飛行員的救援工作也因此陷入了城市作戰的困境。入夜以后,駕駛有夜間導航系統和多種火力裝備的AH-6J“小鳥”直升機的第160特種航空團飛行員在夜晚的困難條件下,利用夜視導航定位系統,為被圍困的美軍部隊進行空中支援和火力掩護,為部隊最終撤離提供了幫助。最終有數名第160特種航空團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在這次行動中遇難,其中被擊落的2架“黑鷹”直升機的駕駛員都曾經參加過1991年海灣戰爭中“飛毛腿導彈獵人”行動計劃。10月14日,幾經波折后的飛行員麥克·杜蘭特被索馬里方面釋放回國。
慘痛的教訓使得任務制定者和飛行員事后都對失敗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們力圖改進飛行戰術,加強飛行訓練,以避免悲劇重演。他們在行動過程中不僅加強了對快速滲透和防空火力的躲閃,同時注重空中編隊的相互策應和掩護。在1990年代,他們先后參加了海地維和行動以及科索沃等多次軍事行動,行動內容主要是負責配合特種作戰人員的地面快速攻擊行動和敵后滲透飛行。此外,他們先后多次和國外的特種部隊進行聯合特種作戰演習,以提高不同地域條件下的飛行技術和戰術協同水平。2001年9·11事件以后,他們負責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運輸特種部隊完成搜索和抓捕恐怖分子的重要任務,多次在山區等復雜地形進行低空滲透和夜間滲透行動,同時,負責救援,撤離多種內容的戰術協同任務,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肯定,是美國當前特種作戰支援部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次行動中,他們因多次在夜晚神秘執行任務,在美軍中贏得“暗夜潛行者”的美譽。
編制和訓練
由于美國當前反恐形勢和特種作戰發展的需要,截至2002年中期,該特種航空團已有人員1400名左右,同時,在2002年7月份,美國陸軍特種作戰委員會接到了申請將第160特種航空團繼續擴編的報告。報告中指出,由于遠程特種作戰運輸和協同的需要,準備將該團現有的3個作戰營擴編為4個,新的作戰營將成為美國陸軍現役航空兵中惟一具有空中加油和遠程作戰能力的航空兵支援部隊,以增強該團特種作戰長距離飛行的能力。計劃申請將現有人員編制再擴充900人和35架改造后的直升機。整個計劃從2005年開始執行,2009年完成。
第160特種航空團現有3個直屬作戰營,其中作戰1營和作戰2營駐扎在美國肯塔基州的坎貝爾堡空軍基地,這里同時也是該特種航空團的團部駐地。作戰1營和作戰2營是第160特種航空團具有快速反應能力的待命部隊,他們的駐地離三角洲特種部隊的總部相距不遠,這不僅可以方便他們經常進行聯合特種戰術的演練,同時可以應對突發事件以實施快速調度運輸和部署計劃。作戰1營擁有MH-60型“黑鷹”直升機30架,18架AH-6“小鳥”攻擊型直升機和18架MH-6“小鳥”多用途型直升機。作戰2營作為作戰1營的支援部隊,主要參與特種作戰任務和非公開的特種任務(由情報機構等非軍方部門組織),部署有近30架MH-47“支奴干”中型直升機。作戰3營部署在喬治亞州亨特陸軍航空兵基地,該營的主要任務是協同美國陸軍第75游騎兵團進行快速作戰部署。而F連和G連則駐扎在華盛頓附近的劉易斯堡基地,由于這兩個連的前身有國民警衛隊的背景,所以執行一些配合國民警衛隊的國上安全行動。另外該特種航空團還有一支快速分遣隊,作為快速支援力量,隨時待命執行陸軍特種作戰行動。
這樣一支技術含量很高,同時掌握多種特種飛行技巧戰術的頂尖團隊,對于人員的素質要求也遠遠超過了一般普通陸軍航空兵的選拔要求。每一名應征者必須完成飛行訓練學校的全套課程內容,并且在正規陸航團擁有機長駕駛經驗,個人飛行時間不低于1000小時,夜視儀駕駛時間數不低于100小時,不過,飛行時間不作為硬性規定,而要通過實際選拔訓練和第160特種航空團教員對申請人的綜合評估后進行決定。應征申請者將在1周的時間內在坎貝爾堡基地接受各種體能選拔測試和心理以及駕駛經驗評估。體能測試包括陸地體能測試和障礙跑測試,還要進行海軍水手標準的游泳測試,以及飛行員標準的求生游泳測試,在這項測試中要求飛行員必須穿戴頭盔和個人裝備完成。之后,應征者將接受來自該特種航空團專業心理教練的評估,并接受相關優秀服役人員的面試考核。最終經專業教官的評估,以決定應征者是否符合測試選拔標準。
根據第160特種航空團的特殊要求和高強度訓練內容,1990年代,他們成立了“綠色排”(Green Platoon),專門負責從評估測試到專業訓練全部內容的選拔訓練課程。綠色排在訓練初期會安排很多心理的和低強度的訓練,以加強應征者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意識,為以后培養機組團隊以及機長領導力打下基礎。然后會對受訓者開展單兵武器和戰術訓練課程,以保證他們在敵后實施快速飛行行動時,不僅可以很奸地保護自己,也可以接應配合撤離的特種作戰人員。在這個階段,飛行員將接受相關的輕武器射擊訓練,包括手槍、自動步槍等,還要接受水上求生訓練,掌握各種救生設備和敵后求生要領。
在順利完成以上訓練選拔后,受訓人員參加畢業儀式并且正式加入第160特種航空團,等待他們的是一系列的提高訓練和定向課程培訓。他們將根據安排被訓練成專業機組人員和優秀駕駛員。指揮士官的定向訓練課程根據人員受訓情況決定,時間跨度最短為3周,最長為6個月,取決于考核成績和實際飛行時間。
正式訓練的第一階段在美國肯尼迪特種作戰中心學校進行,包括求生、脫逃戰術在內的飛行員個人特種戰術定向訓練,主要教授相關的地形判讀、求生技巧、裝備使用和敵占區隱蔽脫逃戰術的內容;第二階段在佛羅里達接受海軍航空兵的海事求生訓練,第三階段是接受技能駕駛訓練,所有的直升機駕駛員將要掌握第160特種航空團行動時善用的飛行技巧,包括超低空全天候飛行以及夜間超低空滲透,而他們的飛行高度往往僅僅高于海平面或地面目標9m。飛行員必須充分熟悉該特種航空團擁有的每款直升機的性能和駕駛要求,并在駕駛前進行超過100小時的地面陸地飛行模擬器的專業訓練。教官會根據經驗和實際訓練要求對模擬器進行編程,以設定出可能出現的復雜狀況來鍛煉飛行員的處理能力和應變能力。他們還要接受為期3周的導航專業知識訓練,掌握豐富的導航技巧以及學會直升機上特別加裝的夜視定位導航系統的使用。在接受15周的系統理論訓練后,飛行員將會用很長時間掌握使用夜視儀進行夜晚超低空滲透飛行技術,這是現代特種作戰協同戰術的重要內容,可以使特種作戰人員在最佳戰機快速隱蔽地穿越敵后地區,接近行動目標。他們的實際飛行訓練課程除了模擬器階段外,更多的時間是在美國本土50個州范圍內進行,教官會根據地域特點,訓練飛行員各種氣候狀況下在復雜地域進行飛行駕駛的各種技巧,鍛煉他們成為合格的全天候駕駛人員。
個人裝備
第160特種航空團飛行員配發有標
準的CWU-27/P諾梅克斯mA纖維飛行員連體服,這是由美國杜邦公司于1960年代發明的阻燃纖維材料制成的飛行員專用連體服。該面料由93%諾梅克斯、5%凱夫拉和2%抗靜電纖維組成。加入凱夫拉是為了增加衣服在高溫火焰以及電弧閃爆下抗熱、抗收縮及抗震性能加入抗靜電纖維是為了減小靜電,改善穿著舒適性。諾梅克斯極限氧氣指數為28,具有較高的阻燃性,而且高溫條件下不會熔融,具有很好的熱穩定性,在260°C高溫下連續使用100小時后、其強度仍能保持原強度的65%,在304%C高溫下使用7天,仍能保持原強度的50%,因此由該型毀或者發生火災過程中,很好地保護飛行員的生命安全,提高生還的可能性。機組成員同時配發美軍飛行員標準版的叢林和沙漠迷彩服,因為他們會經常接應特種作戰行動人員,使用相同款式的標準迷彩服方便他們離機行動。
直升機駕駛和機組人員均配發標準的HGU-56型直升機飛長期地員頭盔。該型頭盔是吉恩特克斯公司(Gentex)最新一代的直升機駕駛員頭盔,具有更好的防沖擊變形和防撕裂保護能力、同時輕質材料使頭盔質量降低,保證飛行員的聽力機能,防止飛行員出現聽力障礙。頭盔配有雙色護目鏡,以保護用者在多種復雜條件下作業的視覺神經系統。頭盔可以加裝內置多頻段對講通信系統。正面加裝有特種夜視儀鏡橋,以便在駕駛和使用過程中使用“飛行員夜視系統[AN/AVS-6(V)3型夜視儀]”。該夜視儀是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為飛行員夜間飛行專門設計的一款夜視儀,2002年7月,美國陸軍正式選用其第3代改進型提供給第160特種航空團飛行員。新一代夜視裝備不僅在原有基礎上保持了輕量化的設計,同時加大了電池的續航能力和圖像亮度解析能力,并且擴大了視野范圍,可以保證飛行員在暗夜高速超低空飛行過程中準確判讀出地面61m高度空域內的地理圖像信息。
第160特種航空團飛行員使用專用的特型飛行員背心,其不同于其他陸軍航空兵的直升機駕駛員的標準背心,不僅在功能化方面突出了復雜條件下的特種任務特點,同時為特種作戰環境下的飛行員提供了必要的保護作用。背心在標準的背心模板上加裝了后背防彈鋼板夾層,同時背心上部設計了專用的固定夾具,可以直接與美國海軍的LPU-21型和LPU-34 LPFC型救生衣相互連接,在大腿處加裝了兩條固定保護索扣,不僅可以防止意外脫落,還可以讓飛行員通過背心與直升飛機的安全繩索相連接。背心正面設計有多個多功能雜物包,以儲備緊急救生物品和備用彈藥。飛行員背心還特別加裝了一個“直升機人員緊急落水呼吸器”,可以將呼吸瓶直接放在背心內,為人員的意外落水提供緊急呼吸氧氣。
在輕武器方面,第160特種航空團飛行員裝備有M9 9mm伯萊塔手槍、MP5K沖鋒槍等個人防衛武器。鑒于他們經常執行協助特種部隊人員撤離和迫降滲透的任務,機組人員除使用直升機自帶的支援武器外,還配發有M4卡賓槍,以彌補防衛武器的火力不足,協助特種部隊人員完成任務。
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