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槍械射擊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開始射擊時(冷槍),彈著點集中在某一區域,當射彈數達到某一量時(熱槍),彈著點就會集中在另一個區域,出現偏移。對這一現象,我們該如何對待,是通過槍的設計得到解決,還是其他?就此,朵院士給我們出了一道題。我們認為,這是工程設計中需要解決的一類問題,即通過探詢問題的表象,尋求合適的解決路徑。
——編者
所謂步槍“熱偏”,是指打熱的槍平均彈著點(圖中O2點)偏離了冷槍射擊的平均彈著點(圖中O1點),兩個平均彈著點的連線(圖中O1O2)即為“熱偏”值(r)。產生熱偏的主要原因顯然是熱的綜合作用。射彈越多,r越大,如果射彈數不變,則每次射擊以后,r值也不會變,熱偏顯然是一種系統偏差。
這幾年因熱偏不達標,有的步槍竟耗去幾十萬發槍彈,仍不得要領,在我看來,問題出在試驗法。
試驗法中,不論是冷槍射擊還是熱槍射擊,都由人來操作,因觀瞄和操作差異,其平均彈著點的位置是隨機的,各自形成平均彈著點分布圓,分布圓的大小取決于試驗樣本,樣本越大,分布圓的半徑(r1、r2)越小,越靠近O1及02。由于在熱槍下射擊時,單發散布面比冷槍大,相應地r1<r2。根據試驗法要進行三次冷熱槍射擊,相應地在r1及r2圓上獲得三對對應的平均彈著點及三條熱偏線,平均熱偏(r)小于規定值[r]則通過。[r]是系統偏差允許值,而在F中含有隨機誤差,應予剔除,但在試驗法中沒有剔除。其次,為了將槍打熱,竟然用了壽命試驗的射擊規范,將步兵一次攜帶的150發彈藥全部射完。這時熱作用達到極限,熱偏r相應加大,已超允許值[r]。據幾位當過步兵的老戰士談,士兵非常惜彈,只有在200m以外精確射擊時,才講究熱偏,那也頂多發射十幾個點射(30發左右),再多就有自身生存的問題。按這種說法,熱槍時只射擊一個彈匣的槍彈足矣。順便說一下,我國槍械戰技指標中提出熱偏要求,發端于74式輕機槍,該槍發射的56式槍彈是單基發射藥,在射彈數99發時,熱偏竟達到60~70cm。現在,對槍管十分單薄的步槍要求是,以150發槍彈熱槍,允許熱偏5cm,發射藥又是雙基藥,反差如此之大。
為了一個輔助性能,如此耗彈不止,試驗法是否該予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