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家族能從兩手空空擁有現在的地位和資產,全賴霍英東眼光獨到,用心經營。在香港的億萬富豪中,能與李嘉誠比肩而立的,無出其右。
創業大師的打工生涯
沒有人生來就是企業家。霍英東曾經說:在香港這些富豪里,我的出身是最苦的。別的不說,僅憑他小時全家窮得連鞋都穿不上就可見一斑。做船運接駁生意的父親在他7歲時去世,全靠母親做工養家。為了省一點錢,霍英東每天花半個鐘頭急步上學。在學校里他最喜歡的課外活動便是踢球,但又不敢踢得太久,因為要回去幫助母親記賬和送發票。霍英東回憶說:這種緊張生活,經常弄得我筋疲力盡,頭昏眼花,甚至神經衰弱。不過,這對于我又是一個極好的鍛煉,使我后來走出社會以后,不管生活多么艱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怎樣畏懼,倒是能夠從容對付。
20世紀40年代,日本軍隊侵占香港。霍英東高中畢業后的第一份工是在輪船上做鏟煤工,那時他才18歲。但因為體格太弱,這份工沒有做多久。其后在太古船塢掄大錘打鐵,也是同樣命運。
在太古糖廠的經歷也好不到哪里去,霍英東在化驗室工作,用硫酸學制氫氣時發生了小型爆炸,結果又被廠方辭退。他的最后一份工是在倉庫磅米,這種需要力氣和技巧的工作也不適合他。經過了幾年在外的磨礪,霍英東終于沒有成為一個出色的技術工人或小職員,但他已經懂得打拼事業要靠自己的頭腦和機遇,光為別人賣力打工是不可能有出路的。
此時,母親和其他13人合股,在灣仔鵝頸街開了間雜貨店,取名叫有如。這家雜貨店交由霍英東管理,那是經營生意的好訓練。由于他細心精明的經營,雜貨店的生意日漸興隆。后來母親與他商議,把雜貨店頂給別人,得了7000元,重操父輩的駁運舊業。
二戰后,美國把許多剩余物資運到香港公開拍賣。這些消息多是用英文發布的,霍英東懂英文,他知道只要以低價標購這些物資再轉賣,獲利會很豐厚。但他自己沒有本金,只好眼看著大好機會白白錯過。一次他投標買下40部船用機器,向母親借錢而不得,只好將這批貨轉手給一個朋友,從中賺了22000港元。他回憶說:當時如果媽媽肯出錢,這批貨可以賺10萬元。
20世紀50年代初,霍英東從事海上運輸。三年間,積累的資金約為100多萬港元。此后他以這100萬元資本進入房地產業,靠著過人的眼光,終于成就了跨越數個時代的商業版圖。
眼光獨到的地產王
憑著對香港人心理的了解,霍英東認定香港房地產業勢必大有發展。雖然受到運營資金的限制,但他能夠經過一番變通使環境對自己有利,他將房地產工業化,興建住宅、寫字樓、商場綜合大廈,分層、分單元出售,在地未購、房未建的時候,預先把將要建筑的樓宇分層出售,再用預售收來的資金建筑樓宇。這種預售樓花,分期付款的方法大受買家歡迎。一時成為香港房地產市場的一大經營特色。
直接的,房地產業可以推動工業發展,而相應也帶起旅游、商業、飲食業,甚至金融業的發展,整個香港的繁榮,可以說地產是一個關鍵的推動力。但霍英東似乎仍未滿足于做一個地產大亨,他又看上了挖沙業,在歐洲重金訂購了一批先進的挖沙機船,通過投標承包海沙供應,自此挖沙業也迅速發展,他承包過上百個項目,做過填海工程,也建過碼頭、避風港,鋪過海底煤氣管道以及海底排污管道。
在建成自己的資本帝國后,霍英東開始將眼光轉向大陸。他在大陸投資實業,不求利潤,在體育上的慷慨出手,則為他帶來極高的聲望。
霍英東自少年時代就熱衷體育,因為體格弱,他非常注意鍛煉身體。這也是他后來關注體育事業的一個原因。20世紀60年代前期,霍英東經常參加足球比賽。他自己就是這支球隊的中鋒,香港足球團體都擁他為大哥。在霍氏集團里,長公子霍震霆不但繼承了父親的產業經營,還是他的體育事業接班人。霍震霆還接替年事已高的父親出任香港足球總會會長。他是獲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的香港第一人。北京申奧成功,霍震霆順理成章被國際奧委會任命為北京奧運會協調委員會委員。香港人稱譽繼往開來的霍震霆為體壇外交部長。
(特約編輯馮平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