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歐在北京舉行了第二屆戰略對話,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曼德爾森訪華,德國新任總理默克爾也到訪北京、上海,為她的“就職訪問”畫上了句號。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以及筆者與歐方官員和學者的交流,可以看出目前歐洲對華認識正在發生一些新的變化。
歐洲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看法是,中國日益增加的國際影響,特別是能源外交或資源外交,與西方的國際主張和原則發生了沖突,對歐盟的對外政策構成了挑戰。具體而言,中國的“走出去”對外戰略特別是以尋求能源和資源為首要目標的對非洲、中東、中亞政策,影響了歐洲對這些地區“有問題國家”的政策。歐盟一直對蘇丹、津巴布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施壓促變”,但中國對其實行的“無條件支持政策”使歐盟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倫敦歐洲改革中心外交政策主任馬克·萊納克批評歐盟一直只關注中國國內問題,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將中國與歐盟的政策分歧稱為“責任觀沖突”,言下之意,中國的外交政策是不負責任的。他提出歐洲領導人要利用一切機會,包括私下和公開場合向中國表達其關切。
單純從經濟的角度,歐洲對中國的認識也在發生變化。歐洲似不再把中國完全看作是機遇,而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在給歐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不少歐洲人將中國的快速發展看作經濟挑戰和威脅。目前,一場關于中國經濟崛起對歐盟影響的討論正在歐盟內部全面展開。5月初,歐盟委員會開始在其官方網站上公開征集意見,鼓勵歐盟各國政府、企業、商會、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積極參與討論。
歐盟有史以來首次公開征集意見,對歐盟對華貿易和投資關系進行全面評估,并計劃在多哈回合貿易談判結束后,把與中國關系列為歐盟經貿事務的“首要日程”,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重要性對于歐盟來說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則是,歐盟對雙方經貿關系快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的擔憂也在增大。其中最大的關切是與中國急劇增加的貿易赤字。據歐方統計,在短短四年內,歐盟對華貿易逆差翻了一番,從2001年的510億歐元上升到2005年的1061億歐元,占其全部貿易逆差的93%!中國幾乎成為歐盟惟一的貿易赤字來源。如果說貿易不平衡是當前歐盟最大的心病的話,知識產權問題就是歐盟與中國談判中最“熱”的話題。歐盟不僅將中國假冒商品作為影響歐洲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大障礙,而且十分擔心這將影響歐盟未來的核心競爭力。而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對歐洲就業的沖擊,更是歐盟國家感覺到的最直接的“威脅”。這種緊張氣氛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產業結構調整遲緩的南歐國家最為明顯。這些國家也因此成為歐盟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瀾者。如果對華貿易逆差繼續擴大,預計歐盟將會進一步設法限制中國出口,同時增大迫使中國開放市場的壓力。圍繞“關門”和“開門”的矛盾將趨于激化。
歐盟對華認識的變化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機遇+挑戰論”取代了“機遇論”。二是,某種意義上歐洲的看法在“美國化”。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21日報道,默克爾的外交顧問表示,默氏訪華時將運用與美國相同的方式,“要求中國承擔與其巨大的經濟力量(相符)的國際責任”。而事實上默克爾在華的言論也的確讓人們感覺到了德國以及歐洲政策的微妙變化。德國《世界報》對此評論道:默克爾一方面明確表示,中國仍是德國十分重要的貿易伙伴,但同時第一次稱中國為“未來的競爭對手”,從而更多遵循了美國的路線,而不是歐洲的軟弱路線。
下半年,中歐關系中重要的活動包括第九次中歐領導人年度會晤、第五屆亞歐會議,以及雙方領導人互訪等。此外,歐盟委員會還將向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交兩份與中國有關的報告,一份是關于對華政策報告,另一份是首次專門評估雙邊經貿關系的報告。中歐關于新框架協定的談判目前也在進行之中。雙方應利用好這些機會,針對新出現的問題,坦誠交流,尋求積極的應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