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06)09—0413—02
早在1959年,Avery和Mead首次闡明了肺表面活性物質(PS)缺乏是小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的發病原因,引起醫學界關注,并促使人們開始探索應用外源性PS治療RDS患兒,但未取得明顯效果。直到1980年Fujiwara用從牛肺中提取的PS治療早產兒RDS首次獲得成功,至今已20余年。臨床結果顯示,應用PS治療RDS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故PS已被列入新生兒RDS治療的常規方案。隨著對PS功能和狀態的研究,使用外源性PS替代療法不僅在原發性PS缺乏的疾病治療中應用,而且在繼發性PS缺乏的各種疾病中也越來越被臨床關注[1]。1985年,我國將PS治療新生兒RDS作為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