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心愛的寶寶被別的孩子欺負了,做家長的該怎么做?如何讓寶寶學會恰當地保護自己的方法呢?
新聞回放1:
2006年9月21號,陜西西安南郊電子一中14歲的學生桑浩迪,因為在小賣部買東西時踩到同校一女生的腳,隨后雙方發生了爭執。然后,那個女孩就打電話跟家長訴苦,他爸媽來了后,一個教室一個教室地找,找著后就對桑進行毆打,直到桑被打死在教室的走廊上……
新聞回放2:
2006年10月9日,在廣東從化市神崗中學的5名男生圍堵并毆打兩名同學后,遭對方一名家長持鐵管襲擊。該校初二(1)班男生劉嘉城,被擊中后頸部,送醫院時已經死亡……
都是因孩子間的沖突風波,家長被卷入其中,從而引發無法挽回的悲劇……
也許,這兩個例子都太極端,但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事情卻顯而易見。當糾紛出現時,做家長的應該怎么做?對很多家長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尤其是獨生子女家長。想讓孩子寬容忍讓些吧,又怕孩子受委屈:想讓孩子勇敢些,又不知道孩子能否把握好勇敢的分寸……
教孩子學會寬容
周黔(孩子15歲)
“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同學之間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大家既是同學又是朋友,也許現在勢不兩立,多年之后會發現完全不值一提,幫助你的人或許就是當年和你面紅耳赤的人。所以,教孩子學會寬容,退步海闊天空!
忍讓也要適度
佟朝霞(孩子7歲)
我自認為我不是那種很“事”的人,可兒子在學校的遭遇還是讓我受不了。有一次他回家,我看到他手上有被抓過的痕跡,我也沒太在意,覺得小孩子之間發生磕碰是常有的事。可是沒幾天,這種傷害變本加厲了,連臉上都被帶了彩,衣服也被扯爛了。這下把我惹火了,我收回了從前對孩子的教育一不要打架,別人打你了,你就告訴老師。我開始這么“教育”兒子:“以牙還牙”,狠狠還擊,讓他們知道你不是好欺侮的!弱者的一再忍讓并不一定能使霸道的人手軟。
“打回去”是一種自我保護
安曉蕾(孩子6歲)
家長定要讓孩子知道,有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必要的時候一定要握緊自己的拳頭,對外界的欺侮給予回擊。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種自我保護和正當防衛的方式,在競爭社會,教孩子學會反擊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我們不能教孩子去欺負別人,但若別人欺負到自己頭上來了,就應該反擊。孩子將來面對的是一個競爭社會,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寬容退讓,容易造成他軟弱怯懦的個性,無法做到自強自立。
最忌諱家長出面
梁松濤(孩子9歲)
一般來說,兩個孩子發生爭吵、糾紛,必然有方吃虧。處理孩子間的矛盾,最忌諱的是一方的家長私下直接找到另一方的小孩子,或出言威脅,或動手打孩子,這樣做方面會使雙方家長的矛盾迅速激化,另方面,自己孩子自尊心受到打擊,認為自己沒有用,被別人欺負了,還一定要家長出面,在同學面前形象受損。
不可強迫孩子禮讓
莊曉玲(孩子5歲)
當孩子互起爭執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不可強迫孩子禮讓,特別是要求年長的禮讓年幼的,因為這樣會令孩子產生嫉妒心,破壞孩子間的關系。
家長要言傳身教
譚慧(孩子7歲)
有些孩子攻擊性特別強,喜歡欺負別人,我認為這個責任主要在于家長的教育。因為孩子畢竟年齡小,要靠家長來言傳身教,正確引導。我認為,如果孩子受了欺負,首先應該找對方的家長,讓他去嚴格教育自己的孩子。
專家觀點
漆紅 心元動力首席顧問
常言說“一只巴掌拍不響”。當孩子之間出現糾紛時,家長們首先應管教自己的孩子,這不是什么吃虧的事,也不在于謙讓,而在于讓孩子認識自己身上存在的錯誤和不足,有利于他的成長進步。即便完全是對方的過錯,也可以和對方家長坐下來協商解決,可以配合學校解決,學校解決不了的,還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家長以武力參與孩子糾紛,無助于孩子之間的和解,反而會激化家長之間的矛盾,使原本孩子們之間的打打鬧鬧,變成了大人之間的恩恩怨怨。而那些以武力征服別人孩子的家長們,不要洋洋得意,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會損害自己的形象,只會使自己的孩子被更多的同伴瞧不起。
從另一個角度講,家長過分介入孩子糾紛,時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容易造成孩子的依賴心理,不利于培養他們直面糾紛的勇氣和解決糾紛的能力,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有恃無恐,肆無忌憚。
趙忠心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現在家里多是只有一個“寶貝疙瘩”,發現孩子發生沖突,家長往往要親自出馬,插手干預,并且多是護著,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吃一點虧。要是真吃了虧,那可就不得了了,有的到別人家告狀,有的甚至還動手推推搡搡的。把小孩子之間一時的小沖突,擴展成了大人間的矛盾,實在不值得。其實,小孩子之間的爭執或沖突,一般不是因為什么大不了的矛盾。只是由于孩子小,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過于簡單而已。小孩子一般是不記仇的,要是沒有家長摻和,沒準他們一會兒就“偃旗息鼓”,和好如初了。家長直接干預,很有可能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還會傷了家長之間的和氣。有時候,家長這里較起“勁”來沒完沒了,可沒過多一會兒,剛剛發生沖突的孩子很可能已經在一起親親熱熱玩耍起來,把家長弄得很尷尬。
家長寶典
孩子出現糾紛,家長5招應對
1孩子發生糾紛后,家長首先要冷靜,不能皂白不分地說:“誰欺負你了,找他算賬去”等等,使孩子造成“爸爸媽媽向著我”的感覺。在孩子講述的過程中,家長不能給予諸如“是誰先動手打的”、“你沒有動手,對嗎?”等錯誤的誘導、暗示,而鼓勵孩子講真話,做個誠實的孩子。
2如果家長一味地袒護自己的孩子,會使孩子更加驕橫不講理,使他喪失友愛與協作精神,最終會成為驕橫強暴不講理、不可世的人。如果家長不問原委就訓斥或打罵自己的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或因孩子間的糾紛進而影響雙方家庭的關系。
3明智的家長不介入孩子間的糾紛,但如果非要家長處理不可時,家長一定要本著公平、合理的原則,不要偏袒,也不要打罵,最后使孩子們受到教育,和好如初。
4孩子間發生了糾紛,家長最好能抽出時間誠懇地和對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諒解,和和睦睦,易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處。
5不要約束孩子的交往。爸爸媽媽不要因為孩子間常發生爭吵糾紛而限制他與同伴交往,應創造條件,鼓勵孩子與人交往,讓孩子在交往、沖突,糾紛中獲得經驗,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