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一學生規定每年四月底或五月初要過幾天集體野營生活,這種做法有近百年歷史了。日本考試競爭激烈,但這一活動始終堅持。
營地選在離城四五十公里的山野之地,來去大巴運送(車費由政府撥款)。這些營地由政府文教部門管理,備有帳篷、露天柴灶和條木桌凳等基本設施。一個縣都有幾十處。學生們要在營地住三天兩晚,自己動手做飯。
行前組織嚴密,分工精細。全年級每3個教學班組成一個團,野營地點較為靠近。日本學校每班約40人,再分成5個組,每組8人,設正、副組長,同時生活、炊事、保健、文體4個方面,各由兩人負責。這樣,每人都擔負一定的職責,都有鍛煉的機會。每班有兩位老師擔任指導,和學生同吃、同住、同活動。
各項準備工作校方也考慮得很細致,如衣服要長袖、穿運動鞋,胸前要縫上統一的布質姓名條,每人要帶雨具、手電、筆記本、記賬本、洗漱用具等。同時學校給每團配備校旗、藥品、除蟲劑、學生家庭住址一覽表、繩子、針線等30種物品。
第一天的中飯要求學生自帶盒飯,以后兩天的早飯比較簡單,雞蛋、面包和牛奶,由校方提供,中飯也由校方供應盒飯。只有第一、第二兩天的晚餐要學生自己動手做。三天只做兩頓飯,騰出時間搞活動。
第一天要舉行開營儀式,辦理借用帳篷、勞動工具的手續,在營地工作人員指導下搭帳篷、開排水溝等等。第三天撤營時要把帳篷收下、折疊整齊歸還,這些對15歲的少年都是辦事的鍛煉。
在隨后兩天,營地要開展一些平日在校內難以進行的活動,如登山觀海,測量海拔,觀察地貌地物,記錄晝夜溫差,拍攝星空照片,采集標本等等。城市少年對這些都興致勃勃。日本平原地區櫻花從4月中旬起由南向北次第開放,而山區要到5月才開。白樂天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少年們在大自然的環境里就會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
到了夜晚,營地要舉行篝火晚會。學生們燃起篝火,點著火把,在夜空下唱歌、跳舞。學校事先推薦10首適合青少年唱的歌曲,各組舉行比賽。學生們平日功課壓力很重,課后忙于趕去上種種補課班,很少有機會去親近自然;他們生活上一般也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動手機會不多;加之,生活中處處電氣化,手機,隨身聽,MP3,領導潮流的新玩意層出不窮,人成了各種靈巧機器的奴隸。到了營地,他們聽松濤,觀滄海,看云霧繚繞,鳥語花香,感受到自然的美。做飯時,男孩子燒火,女孩子炒菜,雖然煙熏火燎,兩眼流淚,飯燒糊了,肉煮老了,吃起來仍然很香。這一切都使他們懂得了團結合作的重要,體驗友情的珍貴。老師被輪流分配到各組吃飯,在野營生活中師生關系也更融洽了。
學校很注意野營生活中的環境保護和營地公有財物的維護,提出多方面的具體要求,包括剩飯的處理、灶火熄滅、物資點驗、壕溝平復、賬目清理等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一切都有著教育、教養的意義。日本人干活自覺、認真,處處一絲不茍,這一切都是從小培養、從小處逐步養成的。學校事前也與當地的公安、消防、醫療部門都作了聯系,防患于未然。
日本學校把野營訓練作為培養下一代的一種手段,讓學生親近自然,學會做事和做人。回到學校,人人要寫出小結,優秀的小結要刊登在年終的“校志”上。大學錄取新生時也很重視學生在野營生活中的表現。
選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