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中,必要的放棄不是失敗,而是智慧;必要的放棄不是削減,而是升華。
我們都有這樣吃水果的經歷有時候水果買多了,或者是自己剛買了,朋友又拿來一些,單位一下子也發了一大箱。不可能及時吃完,這時候家里人就會有分歧:孩子們多半挑好的吃,而年紀大的人一般都會先揀不好的吃。等到把壞的吃完了,好的也變壞了,結果往往是很多人從頭到尾就沒有吃到一顆好水果。
面對一箱水果時,有人從爛的開始吃,吃了一箱都是爛的,有人從好的開始吃,至少能吃半箱好的。不懂得放棄的人,內心其實是有一種錯誤的貪婪的思維方式:我全都要!結果卻往往很不理想。要了壞的,放棄了好的;抓住了芝麻,丟掉了西瓜。
也許這是多年物質匱乏造成的后遺癥,但從意識根子上來說:這不是一種節儉的行為,而是一種貪婪和奢望。他們主觀上希望能把全部水果都享受到肚子里,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客觀條件的制約,也就是說想全部占有而不想放棄任何一個。
生活中不會放棄的例子還有很多,不會放棄的人總給自己背上許多沉重而愚蠢的負擔。比如說那些式樣過時、穿上去使你感覺很不舒服的舊衣服,許多人并不想扔掉,讓它們占據著本就擁擠的空間,還要不斷地收拾、整理,費時費力;還有很多自己不喜歡的照片,從來也沒有想著把它們銷毀,日積月累地堆積在影集里,看一次別扭一次:還有很多從來也用不上、也沒什么紀念意義的東西等等。
這些小問題實質上反映了一種常見的、錯誤的思維方式:在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下不會放棄,也就不會去抓住主要矛盾,使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企業不具有核心競爭力。
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一個時間段內,我們也許能集中資源做好一件事情,但不可能同時做好幾件事情。
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在回顧自己的成功之路時,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小時候很喜歡唱歌,在這方面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天賦,但他同時也是一所師范院校的學生,學習成績也不錯。師范畢業時,他很苦惱,是繼續學習唱歌呢,還是做一個教師?他想邊做教師邊用業余時間唱歌。但他父親說:“孩子,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你只會掉到椅子中間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必須學會放棄一把椅子。”帕瓦羅蒂于是為自己選擇了一把“椅子”。他說:“選擇和放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卻是成功的前提。”
相信很多讀者也都有投資股票或其他金融產品的經歷。當我們回首總結時,常常會發現;對投資利潤貢獻最大的往往只是一只個股,相反,虧損則多是來源于分散投資。覺得這個好,聽人家說那個也不錯。這個買一點,那個也買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錯過任何一個機會,實際上哪一個機會也沒有抓住。反而不如認認真真研究好一只個股,重倉殺進,全力爭取最大的利潤。當然,前提是你要下功夫學習,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然后在此基礎上優中選優,敢于放棄那些看起來很誘人的機會,集中精力打好每一仗。想一想,你重倉在一只股票上,能像每種買上一二百股那么隨意嗎?我們很多時候就虧損在這種隨意上。
經濟學上有一個很通俗的理論:20與80原理,在一個群體中,最重要的是20%那一小部分。如: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80%的利潤來自20%的產品等等。這些關鍵的20%用現在流行的話語講就是一個“核心競爭力”的概念。投資也好,做企業也好,我們的首要目標都是那些最好的水果,只有它們才能給我們的胃帶來最大的利益,那些爛水果,不吃也罷。
同樣的道理,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我們一定要抓住自己關鍵的20%,貪多求全,面面俱到,不及時放棄,最終也許只能吃到一箱爛水果。
王雙軍薦自《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