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傳統模式,圍繞產業鏈建立基層黨組織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行政組織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模式,已很難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如何改進和創新黨在農村基層的組織設置模式,是新時期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傳統的農村黨組織設置模式很難適應新形勢
從甘肅定西近年來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實踐來看,傳統的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已與新的發展形勢不相適應,致使黨的工作覆蓋面在一些新的經濟組織中出現“空白”。主要體現在三個“不適應”:
與優勢產業的深度開發不適應。多年來,甘肅省定西市各級黨組織通過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狠抓馬鈴薯、食用菌等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隨著農業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廣大農村大量涌現出了產業基地、生產大戶、專業協會、龍頭企業等不同類型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幫助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這也使一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出現“盲區”。
與新形勢對黨組織充分發揮作用的現實要求不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不斷推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按傳統模式建立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由于受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使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戰斗堡壘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使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難以充分體現。
與農民黨員從業的流動性和多變性不適應。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農村經濟與城鎮經濟的發展相互融合,從而使農村勞動力從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部分農民黨員離鄉離土,外出務工經商,一部分則由從事固定的生產種植流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出現了黨員教育管理難的現象,甚至有少數黨員長期游離于黨組織之外,黨員意識淡化。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的出現,迫切要求我們必須隨著農民黨員活動場所、活動規律的變化來不斷調整基層黨組織設置。
打破以行政區劃建立黨組織的傳統模式
定西市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農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按照“黨組織管協會、協會促產業、產業聯農戶”的思路,大膽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把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觸角延伸到產業“鏈條”的每個環節,變過去按黨員居住地劃分黨組織為按黨員從事的產業和各自的專長劃分;變過去黨組織由組織單方設定為黨員自主選擇和組織統籌安排相結合;變過去黨組織的統一化教育管理為普遍教育與專業培訓相結合,把產業協會中的黨員和經濟能人組織起來,著力把致富能人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黨員,更好地帶動和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在具體實踐中,探索出了六種模式:一是園區帶動型,由基層黨組織把從事相同產業的黨員和致富能人組織起來,成立專業協會及其黨支部,通過黨組織作用的發揮,把示范園區建成黨員教育活動的陣地、能人幫帶的基地、農民致富的“田地”;二是專業村帶動型,主要是以專業村黨組織為依托,把從事同一產業的黨員組織起來組建協會,按行政村設置黨總支,在協會中成立黨支部;三是技術帶動型,在發展有一定規模、產業有一定特色,但技術力量較為薄弱的協會中,通過選派熟悉黨建業務、有專業特長的機關黨員干部擔任黨支部書記或工作指導員,組織開展黨的工作,提供各種服務,解決協會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四是基地帶動型,主要以協會黨組織中的黨員為骨干,負責抓好宣傳發動、技術培訓、建立基地、組織營銷等服務工作,通過基地,由黨員帶動農戶,把協會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融入到基地的各種生產經營中;五是能人帶動型,在致富能人比較聚集的產業鏈條中,把從事相同或相近產業的能人組織起來,組建協會,成立黨組織;六是勞務帶動型,在輸出地鄉鎮勞務協會成立黨支部,在勞務工相對集中的輸入地建立黨小組,與當地黨組織加強協調,解決具體問題,保證勞資雙方的互信互惠關系。通過在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協會組織中跨村、跨產業建立黨組織,初步建起了以村黨組織為主體、產業黨支部為骨干、專業黨小組為基礎的新型基層黨組織構架。目前,定西市已在馬鈴薯、中藥材、草畜、花卉等產業企業中建立協會黨組織400多個,其中建立黨支部115個,黨小組200多個,在各類龍頭企業建立黨組織8個。
圍繞產業鏈建立黨支部
圍繞產業鏈建立黨組織,把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協會組織聯結起來,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起來,使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進性在產業鏈上得到充分體現。
一方面,通過引導產業協會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中的黨員和致富能人,討論謀劃產業發展、研究分析預測市場,最大限度地聚合同一產業鏈上黨員的優勢資源,使黨支部成了內聯農戶、外聯市場的紐帶和培植農村優勢產業的橋頭堡,使黨員的先進性得到更好體現。安定區香泉鎮養殖協會黨支部采取“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區域實施、分類組合”的方式,先后聚集20多名農民黨員中的致富能人,通過打破區域搞聯合,聚集資源搞開發,示范帶動規模養殖戶2000多戶,使全鎮牛羊養殖總數達2萬多頭(只),人均牧業純收入達84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以上。渭源縣蠶豆技術開發協會會長、黨支部書記張義捕捉到東南沿海城市青豆需求量大的信息后,及時組織5名黨員,發動群眾大量種植蠶豆,并搶季節收購提前上市,把蠶豆變成青豆,農民每畝多收入240多元。
另一方面,通過產業鏈上建立黨支部,不僅為推進農業產業開發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而且還吸引了許多農村致富能人和農民群眾凝聚到黨組織周圍,擴大了黨的工作覆蓋面,增強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定西市在優勢產業種植、加工和販運協會中建立的黨組織,把3400多名農村貧困黨員培養成了致富帶頭人,把1300多名致富能人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了黨員。安定區馬鈴薯經銷協會成立黨支部以后,把穩定市場價格、確保鮮薯暢銷作為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關鍵措施來抓,著力規范協會運作,研究產業發展,分析市場信息,交流生產技術,充分發揮協會“上聯市場、下聯農戶”的作用,年實現鮮薯銷售30萬噸,有效保護了農民利益,使協會真正成了農民通向市場的橋梁。
產業鏈上建立黨組織的實踐證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只要我們依托農村優勢產業開發,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領導、政策引導、發動群眾的政治優勢,就能更好地吸引黨員致富帶頭人和農村致富能手聚集到產業鏈上,促進農村勞動力、農產品、市場、資金等資源的有效聚合,推動農村優勢產業的長足發展。只要我們不斷改進和合理設置黨的組織形式,健全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工作機制,創新黨員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就能使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得到進一步加強,使黨的先進性得到充分體現。只要我們緊貼農村實際,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努力實現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就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作者系中共甘肅省定西市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