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當年“到延安去!”曾經是一代青年的心靈呼喚和強烈愿望,他們宣誓“打斷骨頭還有肉,割掉皮肉還有筋,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去。”為什么他們要來延安?目的就是尋求救國救民的道理,使自己成為一個最革命的青年。
延安是我黨培養治黨治政治軍英才的大熔爐。黨的一大批干部在延安經過這個大熔爐的鍛造,堅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能力和本領,他們從延安出發,把真理、把革命精神帶到全國各地,使之到處生根開花結果。一位老延安說:“延安時期那么淳樸,那么美好的生活氣氛,就是因為大家抱著一個崇高的理想,要創造一個新的美妙生活,新的中國與世界。生活雖苦,但苦在體膚,樂在心中。”
歷史表明,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是我們黨毫不動搖的政治本色和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因此,作為黨員干部一定要堅決反對把政治方向空泛化和虛無化的傾向,堅持為實現黨的最高綱領而奮斗和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現階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致性,堅持理論武裝和知識儲備的一致性,堅持樹立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的一致性,堅持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和實現自身價值的一致性。
今天,如果不愿意、不自覺地投身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中去,為完成好當前的歷史任務而奮斗,而奢談什么理想信念,那只能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家,而不是一個政治上的合格者。
實事求是的模范
從1941年6月的一天,邊區政府召開縣長聯席會議,天降大雨,延川縣代縣長李彩榮被雷電擊死,有個老百姓借此發泄不滿,指名道姓罵毛澤東,毛澤東知道后派人了解原因,調整公糧征收數量,成功解決救國公糧與救民私糧的關系,贏得邊區群眾喝彩;到整風運動后期在審查干部中,傷害了一些同志,毛澤東在多種場合脫帽鞠躬,賠禮道歉,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無一不體現實事求是的精神風貌和崇高品質。
延安時期我們黨在思維方式上,反對教條主義,著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解決了如何從“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迷信中解放出來的歷史任務,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在行為選擇上,求真務實,展現出宏大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成功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面臨的文化認同與重構問題;在精神風貌上,開拓進取,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尊重實踐,善于調查研究,勇于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全黨各級干部形成說實話、鼓實勁、辦實事、求實效的優良作風。
“只見公仆不見官”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有政治取向和道德修養的雙重內涵。
全黨上下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從而使黨在那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1946年毛澤東送長子毛岸英到吳家棗園去上勞動大學,在毛岸英動身前,他要求兒子同群眾融為一體,在蘇聯吃牛奶面包,在延安要吃小米;到農村要稱呼人,不要叫名字;農村有虱子,有水你多洗幾次,沒水就多捉幾次。言之切切,感人至深。
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邊區政府,“實行民主真行憲,只見公仆不見官”、“要做主人不做客,甘為民仆恥為官”。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不顧年紀高邁,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基層,了解民情,解決民困。“年年足跡遍神州,革命先鋒一老牛”,就是對林伯渠為人民服務精神的評價和贊賞。正因為這樣,才有了人民群眾給領袖送“人民救星”匾額的佳話,才有了民主人士“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的真摯感言。
自力更生的勞動本色
在延安時期,我們住土窯洞,吃小米飯,用小米加步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憑借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1946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訪問延安,她在訪問記錄中寫道:“黨的負責干部,住在寒冷的窯洞,憑借微弱的燈光,長時間的工作,那里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的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捷、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她認為“解決遠東命運的、解決中國命運的,不在于美國,不在于南京,而在延安”。
毛澤東雖然日理萬機,還在楊家嶺的山腳下耕種了一塊地。朱德總司令在王家坪開了3畝地,種了10多種蔬菜,從前線回延安的同志都喜歡到他那里打牙祭。周恩來、任弼時被評為紡線能手。劉少奇吃小米胃疼,但他把撰寫《論共產黨員修養》所得稿費全部繳納黨費,依然堅持吃小米飯。三五九旅將士“背槍上戰場,鋤禾斗田莊”,硬是把人跡罕至的南泥灣變成陜北的好江南。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正是我們黨所具有的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凝聚了黨心和民心,在困難面前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英雄氣概,使我們黨沖破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險阻,寫就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