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木桶能夠裝多少水,取決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的長度。借用這個經濟學上著名的木桶理論,如果把重慶比作一只木桶,由15個移民區縣組成的庫區,無疑是目前最短的那塊“木板”——這15個區縣的幅員面積和人口均占全市的1/2左右,而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大約只占全市的1/3和1/9。補充這塊“短板”,既是發展庫區的需要,更是提升重慶“水位”、實現富民興渝的需要。為了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三峽工程開發性移民方針和中央領導關于做好三峽庫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二屆九次全會發出了盡快把庫區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庫區的號召。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我們必須舉全市之力建設新庫區。
舉全市之力建設新庫區,要強化全市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的政治優勢。建設新庫區,就是目前全市的大事。這不僅因為庫區是目前全市的“短板”,還因為庫區之所以短,不完全是庫區自身原因造成的。庫區自然條件惡劣,在三峽工程建設前國家投入很少,欠賬很多,因此,今天,我們必須把建設新庫區作為全市統籌城鄉之重、富民興渝之要。之所以要舉全市之力,就是要全市“一盤棋”,讓大家同心協力,相互支持。經典的木桶理論可以引伸一下,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既取決于每一塊木板的長度,還取決于木板間的結合是否緊密。如果木板間存在縫隙,同樣無法裝滿水。我們一定要認清這個大局,服從這個大局,服務這個大局,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舉全市之力建設新庫區,既要求真務實苦干,又要創新思路巧干。既要充分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引導作用,更要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主導作用,特別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讓企業成為庫區產業發展和安排就業的主力軍;既要動員全市的力量,又要充分發揮庫區的主觀能動性,堅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切實做到像推進移民攻堅那樣推進產業攻堅、就業攻堅;既要舉本地之力,又要善于借力,要立足于艱苦奮斗、埋頭苦干,但苦干不等于只依靠自己干、只局限于本地干、只拘泥于本地資源干,要胸懷全國搞建設、放眼世界抓發展,用全球化的眼光和思路去配置人、財、物等資源。
舉全市之力建設新庫區,要始終保持破解“世界級難題”的超一流精神狀態和工作勁頭。建設新庫區,要靠資源、資金等要素,但說到底,要靠人,靠人的精神和干勁。庫區這塊“短板”,與其說短在產業和就業上,不如說短在精神和干勁上。市委書記汪洋在全會上強調:“干大事,創大業,沒有一股子精神,沒有一股子干勁,是萬萬不行的。”在破解三峽百萬大移民這一“世界級難題”過程中,我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三峽移民精神。舉全市之力建設新庫區,全市廣大干部群眾不但要弘揚三峽移民精神,而且要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當前尤其要努力培育和弘揚“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舉全市之力建設新庫區,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面對庫區產業空虛的困局,面對移民就業艱難的困境,全市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庫區的領導干部一定要始終保持超一流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勁頭,以開拓的勇氣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打造出“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嶄新人文精神,并使之熔鑄到庫區和全市人民的心靈和行動之中,化為庫區和全市的精氣神,成為庫區和全市的“軟實力”,為庫區和全市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