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開始,國家將在本科學院全面實行學分制。彈性學分制有助于學生拓展其學習空間,修滿學分,可以提前畢業,未修滿學分也可以提前就業或延期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后再進入校園繼續學習。這一制度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也符合這一年齡層自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心理要求。
這一制度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的運用就是“技能制”。“技能制”類同于本科院校中的學分制,是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改革。但由于職業技術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區別,這一制度在職業院校的推行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有了好制度,才能打造出好人才
“技能制”是指學生經過技能鑒定達到專業規定技術等級或具備專業規定的技術能力就可準予畢業,不一定要在校學習兩年或三年。那么技能制對傳統職業技術教育的突破又體現在哪些地方呢?
首先,技能制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刺激學生學習技術的欲望。
進入技工學校或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一般文化基礎較差,惰性大,對純理論的學習有一定的厭學心理。如若能讓學生在初步了解專業基礎知識后,進行實踐、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培訓、提升技能,并激勵他們取得資格證,上崗頂崗,之后再進行更深入的理論學習,為技能的進一步提高打好基礎。通過這樣的一個學習安排,學生會更有興趣去學習理論,也更有信心去掌握理論知識。
其次,推行“技能制”符合當前技能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歷史證明,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而工業化的興旺發展,就必須依賴于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素質的勞動者。
在這個時代,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制造業、加工業向中國匯集,將需要大批的技能型勞動者參與,推行“技能制”則可以為技能人才的培養提速。以機械加工專業為例,一般情況下學生要通過2 ~ 3 年的學習才能畢業并取得一個綜合的上崗證,同時學生必須在學校或實習基地完成學習,無法更好地體現他們的社會價值。而推行“技能制”后,同樣是機械加工專業的學習,在車、銑、刨等工種中,學生只要有一個工種能達到相應技術規格要求,取得資格,就可進入相應的技術崗位就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后,學生可再回到學校進行其他工種的課業學習、培訓,直到完成所有課程并取得規定的所有工種技術資格證后,學生才能獲得相應的畢業證。對于駕駛修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來說,這一制度更為可取。
第三,推行“技能制”有利于學習型社會的建立、發展,有利于全社會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高。
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不斷被發明和使用,企業急需掌握現代新技術的勞動者,以進一步更新產品、提高質量。國家產業結構在調整,新的行業被開辟,新的工種產生,也使得企業急需培訓在職員工,提升企業整體的技術水平。通過實行“技能制”,不論學生年齡大小,經過連續或間斷性的專業技能學習,都可達到崗位要求,同時可獲得資格證書和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證書。這既滿足了勞動者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適應企業崗位要求的迫切愿望,也很好地解決了企業由于技術、設備的更新改造而無人能上崗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技能制”將學校辦到了企業,校企互動,產教一體化運作,實現了勞動預備役教育與生產勞動者教育同步發展,分層提高,為實現工業化創造了良好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
建立“技能制”需要三大改革
要在職業技術院校中順利推行“技能制”,必須從三個方面對現有的教學制度進行改革。
一是改革辦學形式。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沿用的是普通教育的辦學形式。即學生必須按照一定的教學科目,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學習、考試,取得畢業證。這樣辦學周期太長,不適于職業技術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推行“技能制”就要求一定的彈性,學生進校有可能需要首先掌握一項實際操作技能再進入相關技術理論的學習,或直接進入工廠上崗。這樣,同一專業的學生可能需要設計不同的培養模式。這就要求職業技術院校必須改革教學程序,進行分類組合,實行申報制,同時也需要改革目前的技能鑒定程序。
二是改革考試制度。對學生的學籍實行彈性制,改變教學程序,對學生進行分類組合。技能考試應該是經常性的,著重培養學生在專業技術方面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學校考試中心可根據職業準入資格考核的要求,對所有專業(工種)設置相應的技術模塊。當學員完成一定數量模塊的學習,經考評合格即可授予該工種的技能分和相應的資格證書。對于已在崗的學生或工人可以實際產品和操作技能水平作為考評的依據,當然這還需要政府部門和行業的認可。
三是改革評價體系。隨著技術的發展,社會、學校、企業把人才的開發、培養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來抓,但社會上對人才的評價存在一些偏見,例如認為學歷高的就是人才,學歷低的就不是人才。這對潛在能力的開發形成一定的限制,也對就業的選擇產生一定的誤導,對 “技能制” 的推行也有一定的影響。日本企業培訓專家是這樣定義人才的:誰能給企業創造利潤,誰就是企業的人才。國內不少家族企業的創始者并沒有高學歷,可企業發展天天變樣,成為行業的先鋒,這是人才;許多一線的工人憑著多年的認真鉆研、勤奮工作,在本崗位上進行技術革新,降低了產品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毫無疑問他們也是人才。因此全社會要更新原有的人才觀念,以崗位能力來評價人才,樹立新的人才觀念,為推行“技能制”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