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大學生畢業生總數超過400 萬,是國內大學生畢業的高峰。日前,國內權威的專業人才招聘網站——中華英才網(ChinaHR.com)對今年畢業的大學生進行了就業情況調查,收回問卷2300 多份。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的大學生對于畢業后的工作不滿意,其中12%的大學生表示很不滿意。
六成大學生不滿意
新就業大學生工作滿意程度的調查顯示,50%的被調查者認為工作“不好,跟想做的工作有很大差距”,更有12%的受調查者認為“很差,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工作”。該組數據反映出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對于就業情況的滿意度普遍偏低。

糊涂就業對薪資最為不滿
那么究其原因,是這批職場新人初次就業的不適,還是工作與個人職業興趣存在差距?為此,中華英才網還做了工作匹配程度和薪資兩個方面的調查。在工作匹配程度上,專業是否對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61%)的受調查者認為就業職位專業“基本對口”,或者“完全對口”。那么基本上可以排除大部分因為專業不對口而造成對工作不滿意的因素。而薪資調查顯示出正好相反的結論,高達19%的接受調查者認為薪資“太低”、38%認為“比預想的低”,薪資待遇成為造成新畢業大學生不滿意目前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一調查結果的出現并不意外。”中華英才網人才研究中心的人力資源專家孟莉接受采訪時指出,中華英才網今年推出了第一份大學生就業心理調查的研究報告,在這份報告中發現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接近一半的畢業生面對就業時“自我認識不清”,不知道自己適合做怎樣的工作,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薪金期望值并不低。在這種情況下,出現這樣的調查結果也在意料之中。
對于這一現象,孟莉認為,對現有工作不滿意不是一個良好的心態,新入職的員工最重要的是積累工作經驗和提高工作能力,大學生最大的優勢是學習能力強、思維活躍,善于利用自己的這些優勢,就能夠較快地成長,并能很快在企業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才能有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在本次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問題。比如,從對目前工作的勝任程度上看,77%的大學生表示勝任目前的工作,但卻只有65%的人能夠留下來繼續工作,而19%的大學生在企業的試用期結束后,將主動或者被迫離職,還有很多人即使超過了試用期,也還沒有轉正。這一方面反映出企業和大學生對于自己能否勝任第一份工作有著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就業“供過于求”而損害新員工勞動權益的隱憂。
企業“放羊”,“師傅”無用?
新畢業的大學生到達用人單位后,一般都會配備一名老員工擔任“師傅”,來指導大學生適應分配的工作,學習工作經驗和技能。但是隨著就業情況的多樣化,這種傳統的方式正逐漸受到冷落。在中華英才網的這次調查中,高達35%的被調查者反映根本沒有任何“師傅”指導自己,只有1/4 的人有“一對一”的師傅指導。顯然,這一現象對于職場新鮮人十分不利。
新入職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如果沒有專門的指導“師傅”帶領,在了解企業文化、熟悉企業規章制度、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將出現無序現象。新員工遲遲不能進入工作狀態,不能勝任企業交付的工作任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而員工也無法有效成長。其實一些企業的新員工入職指導工作非常值得借鑒。微軟公司就有一個“終身師傅制”,每一個新入職員工都會配備“師傅”,在不同的職業階段,也有不同的“師傅”隨時提供幫助。英特爾公司也有這樣一個“伙伴”規則,新入職的員工,經理都會指派一個“伙伴”給他,不方便詢問經理的事情或者工作咨詢、辦公設施、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內容都可以隨時問“伙伴”。在這樣的“師傅”制度下,新入職的員工能夠很快了解在企業的行為方式和工作方式,盡快融入企業,獲得發展。這些優秀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無疑值得國內企業學習。
然而,更有戲劇性的是,雖然大部分就業大學生有“師傅”指導,但高達48%的大學生認為“師傅”的指導毫無幫助。這表明很多企業在吸收大學生之后,并未能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就職教育和培訓。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孟莉認為是因為新畢業大學生就業后的穩定程度不高,所以企業在培養方面的投入也比較謹慎,這樣的謹慎反映出很多企業在用人理念方面還不健全,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還需要加強,只有認識到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之后,才會更加重視人才,更加注重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