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內人士稱為“同聲記錄”的速錄師服務在京城開始走俏,速錄師市場供不應求。“亞偉速錄”抓住創業新商機,借勢騰飛。
我國的漢語手寫速記是從1896 年開始的,那時也把速記叫做“快字”。但手寫速記有一個弱點,就是一個小時的速記稿翻譯過來往往需要幾個小時。到了1994 年,著名專家、中國文獻信息速記學會會長唐亞偉教授采用精心設計優化的拼音編碼方案,發明了“亞偉中文速錄機”,它的最大速度可達500 字/ 分鐘以上,比一般工作速度快一倍多,從而徹底解決了“漢字高速錄入”和“速記電腦化”這兩個世界公認的難題。近日應北京市速記協會副理事長唐可為先生的邀請,筆者榮幸地參加了亞偉公司逢周六舉行的亞偉速錄產品演示會。
主持人:近幾年,由于市場需要,速錄師日漸走俏。我想知道,作為公司創業,你們走的是一條怎樣的路?
唐可為:亞偉速錄從1993 年開始就立項,1994 年公司就研發了產品,而且被海淀區的戰略研究室定為具有很長生命力的產品,在中關村創造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但從產品的推廣期到成熟期看,公司用了整整十年,走過的路相當艱辛。在創業初期,一方面由于人們思想觀念跟不上和公司推廣資金有限,推廣范圍非常狹小。另一方面當時根本沒有速錄師這樣一個職業概念,大家不知道學速錄的用途,所以推廣非常不盡人意。
主持人:關于速錄走俏的機遇是怎樣形成的?
唐可為:借勢。法院系統為我們推廣速錄打下了牢固的基礎。1997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全國法院系統大力推廣亞偉中文速錄機實現庭審記錄計算機化”的通知,并在同年10 月在青島舉辦了“全國法院第一屆計算機錄入技能比賽。”在全國法院系統大力推廣速錄機。1999 年,有關領導批示,對亞偉速錄機高度認可。并將“速錄機”列入法院“九五”計劃綱要和2010 年遠景規劃。
主持人:作為職業新寵,勞動保障部制定了哪些速錄師的職業標準?
唐可為:現在勞動保障部已頒布了速錄師職業標準,定義為采用專用設備進行高速信息采集的專項技術,根據不同要求又分為三個等級,這個等級目前勞動保障部制定的是國家職業標準的543 級,如果將來這個行業確實發展起來了,我們還可以重新提級或者再加兩級,等于留有余地,因為一個新職業總是要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主持人:高級速錄師一直被稱為“金領職業”,作為一名優秀的高級速錄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唐可為:作為一名優秀的速錄師不但要有相當豐富的工作經驗,而且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不但要有高超的記錄水平,還要有很強的語言聽辨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作為記錄語言,傳遞信息的工具——速記,在當今世界上,它和語言一樣,適應了為社會各個階層服務和歷史發展的需要,速錄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演示現場,專業速錄師正在為我們與唐可為先生的對話做現場速錄。她運用亞偉第二代產品速錄機的功能,雙手飛速運動,劈劈啪啪的響聲馬上變成了投影大屏幕上的一串串文字,“語言書面化,當場出奇跡”已成現實。如今,專業“亞偉速錄機”已走進機關、社團、企業。
帶著好奇的心情,一批批新學員紛紛走進培訓中心;一批批老學員帶著自信、希望、從從容容走進會議室、走進國家各大部委、政協、中央辦公廳,真正做到了“會議畢、信息入、文稿出”,大大提高了會議的時效性,速記教育正與現代信息時代接軌。現代科技真正打破了手寫速記的歷史,亞偉公司通過研發、摸索、產品更新換代,品牌化、效率、直接形成了電子化的文字稿,保存在計算機中或通過打印機隨時隨地打印在紙張上。亞偉中文速錄機自問世以來,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很多便捷。速錄人員在記錄的同時,電腦就已經在同步翻譯,儲存電子文本。在發言結束后,就可以馬上提交速錄稿,正因為速錄具備了任何錄音設備所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功能,速錄師已成為年輕人作為謀生的職業選擇。
亞偉中文速錄機由簡單的營銷產品逐步演變成為產品產業化。隨著專職速錄隊伍的擴大,通過文化市場這一平臺,亞偉速錄迅速在實踐的摸索中跨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唐可為先生在談到今后的發展目標時說:“公司發展不但要授權各地代理商銷售產品的營銷模式,還要配合培訓機構培訓人才,公司逐步樹立產品品牌,積極配合各大媒介活動、與地方行政機關互動,通過舉辦大型速記大賽、論壇活動,力爭把公司品牌做大、做強!讓速記技能更好、更恰當地用到人們實際的生活、工作、學習當中去,并進一步與時俱進,借時代之勢實現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