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 帶
在男性衣飾中,從款式到色彩都是沉穩的,但也有最活躍最有變化的東西——那就是領帶,雖然只是窄窄的長長的一根布條,色彩的搭配卻令人眼花繚亂,真可稱得上是男性服飾中的靚點和奢侈。領帶是怎么產生的呢?其說法不少,其中有幾種說法相對可信。
一種認為它最早起源于日耳曼,當時這里的人們居于深山老林,茹毛飲血,為了防止披在身上的獸皮掉下來,就用繩子扎在脖子上,后來繩子就演變成了領帶;另一種認為領帶是由英國男人的擦嘴布演變來的。工業革命前的英國也較落后,該國男子吃肉時用手抓大塊帶骨肉往長滿絡腮胡子的嘴里塞。吃得油湯滴水就用衣袖擦,為了對付這種不干凈行為,家庭主婦就在他們的衣領下掛了一塊布,后來這塊布就演變成了領帶;也有認為領帶是羅馬帝國時代的軍隊防寒、防塵時圍于脖子上的方巾演變來的。但領帶定形和普及則是在1850年,人們開始穿西服時,領帶才真正成了與之搭配的不可缺少的時尚裝飾物。據服飾專家分析,領帶正好像胸衣、裙子一樣展現了人們的性別特征,象征著一種富有理性的責任感。據說第一個領結是19世紀末英國溫莎公爵所打的,成了19世紀末藝術品的象征,這種打法到現在也是常用打法之一。
領帶在我國古代文獻《寶史·五行志》中有:“北海縣蠶自織成絹,成領帶”的記載,但它主要是指衣領上的花邊裝飾。領帶傳入中國也是與國人穿西服的時間一致,普遍認為這是在光緒中葉以后,出洋的留學生穿著西服回國,以夸鄉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在推翻了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后,新的民國政府在“服制”中規定以西式服裝為大禮服,但這個制度未能在民間實行。1919年后,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征才漸漸流行。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廣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為中心,在上流社會和學生、教師、公司、機關等人員中開展了穿西裝打領帶的時尚風潮。
最初,領帶一定要和西服、皮鞋配套才能系在脖子上,西方的紳士們甚至一定要將西服三件套(西服、西服背心、襯衣)穿齊了才允許打領帶。而現在,不管你是穿夾克、風衣、運動鞋,都可以打領帶了,這種隨意搭配的結果,使領帶的表現力更為豐富。當然,像80年代初,把領帶打在毛衣外面的穿法我們卻在也看不到了。
領帶的打法很多,而較常見的有:平結、交叉結、雙環結、溫莎結、雙交叉結五種。但不管采用哪種打法,都不可系得太緊,德國醫療部門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系領帶過緊壓迫頸部靜脈,影響血液流通,容易引發青光眼。
內 衣
穿衣,是人生活之要事。人們把它排在衣食住行四件事之首,我想主要是道德觀念占了決定性作用,若不然,食就該居于先了,人吃不飽飯,還去想衣服穿?然而內衣,則應是穿中之侈奢品。
今天人們說的內衣有廣義狹義兩種:廣義的內衣指所有貼身的衣服、內褲,狹義的內衣則專指女性的文胸。而在我國古代則叫肚兜、褻衣、心衣、抹胸、主服之類。《辭海》將這些均釋為“掩胸之衣”,是古時穿于胸前的最貼身的內衣,起保護心、肝、肺、腹等作用。所以,古時不單女人穿肚兜,男人和小孩也穿,初生兒從四個月開始,一生幾乎離不開這玩意兒。至于男人在何時不穿肚兜,確無法考證,肚兜何時成了女性的專用內衣,也無法查清。不過據載:中國女性的貼身肚兜傳說是從楊貴妃開始的,《事物紀源》中說:“貴妃私安祿山,指爪傷胸乳間,遂作河子飾之。”河子即是肚兜,有記錄證實,肚兜在宋代已很流行,至清代最為興旺。從某收藏家收藏的300多件肚兜看來,不管其樣式如何變化,花樣如何繁多,總脫不了前護胸后露背的形式,雖然做工和材料差別很大,但總像現代婦女夏天穿的露背裝。
而現代女性的文胸據說產生于1886年的英國,是以鋼絲與絲織品制成的新發明,這就是襯托女性胸部曲線的罩杯。在文胸發展史上的第二位重要人物是西德的女性克里斯汀哈特,她認為女性上身內衣的主要功效在于支撐胸部,何不將它改為胸罩?于是這位具有發現天賦的家庭主婦發明了不要帶子捆綁只用扣子扣住的胸罩,旋即在女士中引起震撼,這便是新式內衣的始祖。
然而進入20世紀,世界婦女解放運動日益高漲,束縛婦女的各種封建禮教開始逐漸松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陸婦女開著大卡車滿街自由,美國婦女到處疾呼參政議政。為了男女真正平等,女性的曲線美就被人們刻意淡化下來,不再去凸顯其柔媚的一面。甚至一度焚燒胸衣,強調平胸。該不該帶胸罩成了60年代全美爭論最激烈的焦點。在1962年美國選美大賽上,示威的婦女把胸罩、束腹、發卷和女性刊物《大都會》全扔進了垃圾桶,向這些強加于女性身上的有形、無形的束縛說再見!某些女影星在影片中也堅持“無罩”演出。此風引起女性內衣制造商的驚慌,所幸醫生引經據典,指出女性不穿胸罩會造成肌肉韌帶拉傷,“無罩”運動才得以平息。
今天看來,只要能穿出健康、穿出自信、穿出美麗,這就是穿的標準,讓一件文胸作為自由解放的載體,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休閑食品
說到休閑食品,種類不少,特別是現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這類食品的花樣更是層出不窮:雞鴨魚肉、水果蔬菜,甚至燕窩天麻,煙酒茶和咖啡……其實真正的休閑食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吃不飽,二是不把手弄臟。這樣說來,可稱為休閑食品且具民族特色而今仍很時尚的最少有三種:
首先是瓜子,它很經濟,窮人富人都消費得起,且不論東西南北,只要是中國人可能都吃過。豐子愷在《吃瓜子》一文中,就說“消閑”食品要具有三個條件:一是吃不厭,二是吃不飽,三是要剝殼。他把發明吃瓜子的人稱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子愷先生還教過日本人吃瓜子,說那人笨得唾液直滴還嗑不開,“真是可憐得很”。有人說“華”就是“瓜”字諧音而得,是想說國人與瓜子的淵源。80年代的成都可說是瓜子遍街。那時到處都有小販賣葵花子,最集中嗑瓜子的場所就是電影院,男女情侶邊看電影邊嗑瓜子。一場電影下來一地瓜子皮。其次是公園和茶館,也有邊散步邊吐瓜子殼的,現在好像只有坐茶館才嗑瓜子了,但也不多,一因吃多了火大,二因兩手沒有空——多打麻將或斗地主。平時家中吃瓜子不多,原因是瓜子殼弄一地收拾起來煩人。吃瓜子在我國的歷史可不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代貴族女尸,其腸道里就有未消化的葵花子。
其次就是檳榔。檳榔早見于《上林賦》,用于除瘴氣,到南朝已成為流行的休閑食品了。《宋書》記有:劉穆之少時家貧,但又愛吃檳榔,與其妻兄乞食,妻兄調侃說檳榔助消化,腹空之人不易食。劉穆之發達后,就用金盤盛滿檳榔招待其妻兄以泄憤。蘇軾曾作詩詠檳榔,劉伯溫也以詩描述他首次吃檳榔的感受“初驚刺生頰,漸若戟在喉”。檳榔與瓜子的區別在于,前者貧富都吃得起,而后者則是有點錢的人才買得起,可說相當于今天的小康之家才吃得起,直到清朝,公子哥還流行吃檳榔,這從《紅樓夢》中不難看到。不過,今天吃的人似乎不多了,商店近來雖也有1元錢一袋的檳榔制品賣,可嘗后雖不似“戟在喉”,卻真有“刺生頰”之感。
第三要數口香糖了。口中含物而嚼之,是人類的古老習俗,科學家發現靈長類動物都普遍存在這一習慣。咀嚼口香糖的益處這里不需贅言,其現代制作工藝也屬商家秘密。不過據我國北宋年間陳昭遇所著的《太平圣煮方》和朝廷招募名醫所撰的《圣濟總錄》中都有口香劑和口香丸的配制秘方。如其中之一的“含香圓”,就是用雞舌香、藿香、甘松香、桂肉、木香、檳榔、丁香、麝香等15味藥研末加蜂蜜煉制如板栗大小的粒丸而成,書中說服用之法為:常含一糖圓,咽津。經現代醫學分析,其中藥物多含揮發性芳香油成分,有抗菌殺蟲生津潤燥止血消腫之作用。還有除臭固齒,消炎止疼等保健功效。又有記載說這種“口香糖”在唐代就已出現,這要比進入我國的現代口香糖早一千多年,且屬純天然制劑,綠色環保,沒有隨處吐棄糖膠之患。現今口香糖生產廠家不妨再將這一秘方開發用之。
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真正像古代貴族婦人小姐和公子哥那樣邊調笑邊嗑瓜子嚼檳榔的場景是不會有了,但嚼口香糖卻可以不受環境限制,路上、車中、辦公室,只要不做報告,都可含于口中,有些青春女孩偶然還吐一個枇杷大小的糖泡,接著再“啪!”地一聲回到紅唇之中繼續咀嚼,也算是快節奏生活中的一種個性展示。可以說,今天的女孩不能把口香糖吹出泡來的不多。另外就是喝茶和咖啡,這是在工作之中都能享受的,當然在此可不是休閑,而是為了提神,喝了便于更好地集中精力工作。二者中茶較大眾,而咖啡則多為白領階層所選,且以速溶為最。
湯
湯在古代日羹,李漁就說“湯即羹之別名也”。又說:“有飯即應有羹,無羹則飯不能下。”可見飯與湯的歷史一樣久遠。《禮記·曲禮》還規定:“羹居人之右”。羹自古以來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由蒸而成的汁水,一種就是煮成的湯水,其種類也很多,但常見的多為葷素兩種。
湯的作用和菜蔬一樣就是下飯,故今將湯多稱開胃湯,這可能是借用了醫學稱謂,在我國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記有最早的“開胃湯”——用雞內金、山楂、紅棗、橘皮、生姜、豬排等煮成的佐餐湯。
中國的每個家庭都會做幾道不錯的湯,其做法雖然類同,但口味兒肯定千差萬別,所以在此就不班門弄斧賣弄做湯秘訣了,只想介紹一道與古代美女有聯系的湯——西施豆腐羹,這是在西施故里農家婚宴上的第一道菜。傳說是西施當年在家侍奉父母的拿手菜,后來成了這里晚輩尊敬長輩的孝心象征。而且在上桌后也必須是席間的長輩先嘗,然后才能分享。其原料只是豆腐、瘦豬肉、筍丁、蝦仁之類。據說新娘子入廚的第一道菜也是這個湯,一來讓她表決心:要像西施一樣孝敬長輩;二來讓她展示表演欲:同樣配料烹出不一樣的口味兒。當地諺語還說:熬得好西施羹,理得好三代賬。真算是經湯取人了!
還有一道名字貴得嚇人的湯,那就是“黃金湯”。其種類有三:一種說是目前大款專用的,以黃金熬湯,喝了可以補充人體的微量原素,有說將黃金切割成絲或顆粒,就餐者從湯盆中撈到自己碗里這金絲金粒就歸誰所有。第二種是用老南瓜、木瓜、老玉米等熬制而成,取其湯色金黃而名。也有稱小米粥為“黃金湯”的,類同此種。第三種是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他稱大糞為“黃金湯”,說可治內傷。
湯在多數情況下是開胃下飯的,但在特殊情況也用來充饑,以南瓜為主料的黃金湯其創意就是用南瓜湯果腹的六七十年代。在河南南陽等地,人們將晚飯習稱為“喝湯”,其因緣于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的23子朱檉被封南陽唐定王時,他窮奢暴斂,強令百姓將一日三餐改兩餐,節余一頓口糧上交王府。有位在王府修假山的老石匠勞累一日口干肚饑,傍晚回家挖了些野菜煮湯充饑,不料被在山上玩賞夕陽的朱檉發現炊煙,命人抓來老者審問,老人辯說只是煮了點兒野菜湯,朱檉又派人查驗果然如此只好作罷。于是饑餓的人們紛紛仿效這一做法,至今熟人傍晚相遇,不問“吃飯沒有”,而問“喝湯沒有?”
俗語云:桌上有湯,心中不慌。這是說家中沒有溫飽之憂了。若桌上有開胃湯,也該是小康之家了?但現今又有人將湯稱作“靚湯”了,這主要是為了滿足女士愛美之心理。可算是小資情調了。
責任編輯 肖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