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教育獎勵基金,20多萬元的助學款,2000多封來信。這些成了一位并不富裕的北京老人驕傲的記憶。在他的“游說”下,100多位貧困學子與北京各界的好心人結成了100多個“一幫一愛心對子”,孩子們因此改變了失學的命運,他們幸福地成長,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王克昌,一位走在大街上和所有退休的北京老頭沒什么區別的老人,12年來發動親友集資助學,為河北省阜平縣五丈灣村的貧困學子共捐助了20多萬元,在他和這些好心人的幫助下,這些孩子讀了中學,上了大學,人生因此充滿希望。
老區孩子求學狀況讓人憂
假如問王克昌“你希望你資助的孩子長大后做什么?”他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希望他們都能考上大學。”為了這個心愿,他已經堅持了12年。
王克昌依然清晰地記得13年前的那個夏天。1993年7月,廣外社區小馬廠小學的孩子們邀請了100多名河北省阜平縣五丈灣村小學的孩子來北京過暑假。王克昌的老伴鐘奶奶作為廣外街道的校外輔導員接待了這些孩子。
“去看看這些孩子吧。”鐘奶奶回到家后對王克昌說。當時王克昌不以為然“我不去,我這兒那么忙,去那里干什么7”然而,當他聽說這些孩子是來自革命老區的阜平時,多年從事黨史研究的王克昌動心了。
王克昌見到了孩子們,“當我了解到在五丈灣村,一年人均收入才300元時,就產生了資助孩子們讀書的念頭”。
在五丈灣村的孩子們離開北京后,王克昌一直惦記著他們。
1994年3月5日,白紙坊街道下屬的供電局居委會的校外輔導員陳鳳華在社區組織了一次“學雷鋒”活動,社區的孩子一共捐獻了274元。怎么處理這筆錢?他跑來跟作為白紙坊街道校外輔導員的王克昌商量。
“我知道一撥兒孩子,挺困難的,把錢捐給他們吧。”王克昌向陳鳳華提起了去年來北京的那些河北省阜平縣五丈灣村的孩子們。
于是,274元人民幣帶著北京孩子們的祝福捐向了五丈灣村,隨之而去的,還有捐款的孩子每人一條寫有自己名字的紅領巾。這274元是第一筆善款,從此后,王克昌和五丈灣村的貧困學子們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一結就是12年。
一個休息日,王克昌來到了五丈灣村,破敗的學校,一碰就搖晃的桌椅,小寒過后還不見生火的冷冰冰的教室,讓他感到陣陣難過。
王克昌看到孩子們上課時正襟危坐,一動不動。他感動地對校長說:“孩子們的紀律真好啊,一動不動。”校長撇撇嘴:“一動不動?你問問他們敢動嗎?你去坐個試試。”王克昌詫異,去摸凳子,恍然大悟。“那凳子一碰就晃,更別說坐了,凳子上面全都開裂了,只要一動就夾屁股。”
“由于貧窮,那個地區的失學率特別高,小學畢業100個學生,初中開學只剩下了80個,初中畢業剩下五六十個,考上高中的就只有十來個,能上大學的不過其中的十之一二。”王克昌擔憂孩子們的未來。
從五丈灣村回來后,幫助那些貧困孩子讀書的念頭越來越明晰。為了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完成學業,王克昌開始發動周圍的親朋好友一起幫助他們。最開始,他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的同事身上,在他的“游說”下,不少同事或者捐款,或者和五丈灣村的貧困學子結成了“一幫一愛心對子”。
幫孩子結對子成了習慣
王克昌說,12年來,幫助貧困孩子結對子,成了自己的習慣。
為了籌集助學款,他四處化緣。老伴的干弟弟張宏啟是個家具廠的老板,結果每次到他家來,都要被王克昌逮住“游說” “你一個大老板,還不給這些孩子捐點錢幫幫他們?”張宏啟一口答應:“行,我就捐兩萬元。”王克昌欣喜若狂:“你說話算數?”從此后,每次張宏啟來家里串門,王克昌都要問:“你什么時候捐款啊?”最后王克昌對張宏啟說:“干脆,你給我立個字據吧!”
1995年,王克昌用自己和老伴的名義,在河北省阜平縣三所學校建立了王鐘教育獎勵基金。開始的時候,基金里只有200元,以后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往基金里注入一些錢,現在已經有了幾千元。
“當時對于學業表現好的孩子,學校就獎勵個三元五元的,孩子們高興得不得了。”王克昌說,“有時候收到孩子們的來信,看名字都不認識,但是他們在信里寫著‘王爺爺,今天我得到了您的獎勵基金’,每到這個時候我就特別高興。”
“其實最開始是我老伴牽線搭橋,我才接觸到這些孩子的,可后來我老伴不愿意了,她不想我沒完沒了地做這件事。”王克昌說,有時候他們夫妻倆會因為錢的事情吵架,王克昌會辯解說,他只是把自己的稿費和講課費拿去進行了資助,沒有動用工資。但他心里明白:“其實,老伴心里挺支持我的。”
每次五丈灣村有學生來北京,王克昌老伴都會高興地說:“來吧來吧,我都想他們啦!”
在王克昌不斷向周圍的人伸出求助之手,要求他們幫一幫五丈灣村的貧困學生時,很多人拒絕了他的要求。
凡是有求于王克昌的人,王克昌會經常拿捐助貧困學生作為條件:“我也不求你回報我什么,我這里有好幾個貧困學生,你愿不愿意幫助一個?”拒絕的人不少,但接受的人也很多。
“我希望有一天,不會有人再說,這是國家的事,我為什么要管,其實人活著總應該做一兩件實事。”王克昌說。
“愛心對子”有時會斷
“有時候,已經結成的‘一幫一愛心對子’經常會斷。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在資助人和學生之間溝通。”王克昌說。
有孩子給王克昌寫信說:“王爺爺,我給叔叔寫信為什么一直沒有回信?”王克昌就再去聯系,爭取讓這個“對子”繼續下去。實在不行,他就會把“對子”接下來。
曾經有人告王克昌的狀,說他在借捐助貧困學生之機斂財,收受學生東西,捐助款賬目不清。單位的兩位領導先后找王克昌談話。
王克昌說:“我的路走正了,就不怕影子是斜的。對此,我不太在意。我從來沒有直接收受過孩子的錢物,我的每一筆捐助款都有匯款單、包裹單和對方收條。沒有一筆款項是不清的。”
問他想沒想過出名,他說:“當初我并沒想到會有人來采訪我。出名不是好事啊,我所做的事實際上是很多好心人一起做成的。有的媒體說成是我捐助了20多萬,我和老伴看著就臉紅,會互相開玩笑說‘小心上街被打劫’。”
曾經被王克昌追著簽下字據的家具廠老板張宏啟,一次性向五丈灣村捐獻了100把椅子、11套教師桌椅,價值1.5萬元。桌椅送到五丈灣村的時候,村民們敲鑼打鼓地去迎接。
曾經和王克昌共同籌集了第一筆善款的陳鳳華,患有嚴重心臟病,從家到單位100米的距離都要休息好幾次才能走到。1 996年,陳風華突發心臟病在天壇醫院去世,遺囑留言:“第一,把我的骨灰撒在五丈灣村;第二,給我捐助的孩子楊尚坡50元錢。”
在這些好心人當中,還有很多……
讓善良人們的愛代代相傳
在王克昌住的地方,家具是舊式的,臥室很小,僅有的空間堆滿了書,墻上是醒目的兩面錦旗,那是受到資助的孩子們送給他的。
他隨手拾起地上的一雙鞋,已經開膠,里面的棉絮露出來。他說,那是他一直在穿的……
2000多封來信是寶貝。在王克昌家里,摞著兩千多封信,那些是受過資助的學生們給他寫來的。信封上面是整齊的編號,有些紙質已經發黃,但仍保存完好。
2000多封信,每信必復是王克昌對自己的要求。他的書架上,隨手都會觸到一疊空白的明信片,他說,為的是用起來方便。
在很多孩子的信里,不止一次提到“報答”這個詞,王克昌笑著說: “他們說要報答是他們的心,不過我從開始就沒想過這個。他們要感謝更多的人。”
受助孩子張漫說:“爺爺,奶奶的身體不適,您帶她到我們農村來,呼吸新鮮空氣,這樣對身體很有益,您對我們無私的愛,讓我們萬分感動,我希望有一天,到北京去讀書,能親自為您過生日。”
王克昌說,現在五丈灣村的學校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副破敗的模樣了,國際友人捐資重新修建了學校,孩子們也都努力向上,現在村里每年都能出好幾個大學生。說起這個,他非常高興。
在五丈灣村的孩子們寫給他的信里,胡莎莎同學說:“世界正是因為有那么多像王爺爺一樣善良的人,才能使愛充溢各個角落,才會使愛代代相傳。”
看到孩子們的成長,王克昌的心中充滿了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