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從5月底到7月初8個城市的“雀巢BOBO樂樂園嘉年華”活動后,各路同事從四面八方回到了雜志社。這些天,雜志社里來自天南海北的各地小吃就沒斷過。大家品嘗著各地風味小吃,聊著在各地的見聞,都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成都、武漢、長沙市民生活的自在悠閑、南京幼教機構的執著追求、廣州專家們的貼近生活……編輯們還很細致地觀察到,有些地方是爸爸媽媽帶孩子來玩為主,有些地方則是老人帶來為主;有的地方的父母很熱衷于尋求兒童行為問題咨詢與治療機構;有的地方的父母覺得讓孩子早點做生意也沒什么不好,并不一定要接受完整的大學教育。
每個城市之間、每個家庭之間,每個人之間都會有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雖然雜志社的員工來自很多地方,但坦率地說,在北京生活的年頭多了,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北京人”。雜志社也會由此形成一種特定的地域思維、地域話語和地域資源,這在某種程度上對雜志呈現的內容、整體的文化氛圍、讀者生活的多樣性以及專家視角產生影響。比如,當我們說到“冬季如何預防孩子感冒”時,也許會不自覺地以北京的氣候為參照。以后,我們能不能組織全國有地域代表性的幾個地區的專家來個“遠程會診”,同時請各地的媽媽們貢獻高招呢?
編輯們帶回來的信息里,還有一句話讓我很受觸動。一位長沙帶著孫女參加活動的爺爺說:“《父母必讀》雜志語言向來很有風格也很嚴謹的,可最近,網絡語言好像多點了。”的確,這是一個流行文化與傳統文化交匯、碰撞的時代,然而,始終保持獨特的風格和書面語言的魅力,這需要我們時時提醒自己。這使我又想起了后來擔任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總編輯的《父母必讀》雜志第二任主編說過的一段話:在傳統中略顯現代,在現代里略顯傳統。這大概是一本雜志最恰當的分寸。
雜志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話,每一個標題,都在拿捏著這個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