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太郎》是我看過的一本日語圖畫書。
一個農村孩子,每天走很遠的路去上學,沉默寡言,獨來獨往。沒人注意他,他也就安然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一邊發呆一邊看看窗外的桃花,玻璃上的水汽,窗框的木紋,或者偶爾爬過白色墻面的一只小蟲。
本來,日子也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過去了,如果不是新來了一位年輕的老師。新老師常常帶著孩子們在野外上課,種花種草,并和他們私下里閑談。后來,學校里開大會,學生們紛紛上臺表演節目。那個最不起眼的孩子也上臺了,他給大家模仿烏鴉的叫聲,清晨高飛的、黃昏離巢的,歡叫、悲啼……原來,烏鴉的叫法如此細膩豐富,各自不同。他發出的這些惟妙惟肖的叫聲,讓人想到這個孤單的孩子,是如何一天天一個人在曠野里奔跑,追著一群烏鴉,奮力地把自己的聲音,融匯到它們中間去。很多人聽著流下了眼淚。
這個“故事”其實稱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故事,因為它沒有什么結局。在人們給那個孩子取名“烏鴉太郎”后,他還是一個人來來去去,在刮風下雨的日子里,披著蓑戴著笠,小學畢業后,再也沒有消息。老師不是伯樂,他也不是千里馬。圖畫書里沒有明確畫出一場對話,是一個熱心的教師和一個內向的孩子的心靈邂逅。如果說這也是種緣分,那么,并不是所有的緣分,都能讓生活有所改變。
看這本書的感覺,有點像在看一部小制作,小題材,靜下心才能看下去的冷門影片。寫實的風格,簡單的述說,平淡的口吻,習慣了有交代有結局,大喜大悲,成王敗寇的人一定要失望了。我卻很滿意這樣沒有結局的結局。如果故事中寫道,那個孩子,后來品學兼優或者成了口技專家,那就把一個適度惆悵的小故事,硬生生上升到勵志的高度了。
烏鴉太郎寂寞的出口,就是和那些并非同類的黑鳥兒,找到了共同語言。而寂寞是否為人所知、供人欣賞,甚至在無意之間,偶然地引人流下眼淚,我想,他并不關心,也不期待。
沒有華彩樂章的生命,照樣可以懷抱驕傲不流俗的寂寞,別樣的美景,在心中如花綻放。
選自《新民晚報》2006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