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意大利北部玫瑰山下舉行的該國首屆“懶人大會”,提出了一個離奇的口號:什么都不做,閑呆!并極力推薦“極大的平靜和絕對的放松”之減壓方式。為反映懶散宗旨和適應懶漢生活特點,原定的會議推遲一天舉行,開會時間定為“將近11點”,用時僅半個小時。正如大會主席、喜劇作家范托尼所說,懶人的最高境界,是以智慧尋求事半功倍的捷徑,并在滾滾紅塵和有限時光中爭取健康長壽。
與此同時,美國獨立制片人約翰·格拉夫正在領導一個名為“收回你的時間”的組織,倡導悠閑生活。
在中國,香港設計師歐陽應霽的作品《半飽——生活之高潮所在》中,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需要一場社會運動告訴大家,不需要那么多的東西,不需要發展那么快,不需要前面有什么光明大道讓大家拼了命往前沖!”
于是,一些人喊出了“我懶我快樂”“人生得意須盡懶”等口號。“懶人主義”本著簡潔的理念、率真的態度,從容面對生活,探究刪繁就簡、去蕪存菁的生活與工作技巧。反對拼命工作、賣力掙錢,也反對“比學趕超”的狂熱消費,其追求目標是清新、單純、自然、健康的新生活。
“我懶我快樂”的懶人哲學,即使無力改變勞碌社會的不健康傾向,起碼亮出了一份鮮明有個性的態度——懶人控制不了整個社會,卻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古人云:“從靜中觀動物,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只要我們留心,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似乎沒有我們那樣的忙碌,上班不早來也不晚走,遇到問題也不鉆牛角尖,對人對己要求都不是很嚴格,欲望淡泊,灑脫隨性。在我們的眼里他們似乎顯得慵懶了一些,松散了一些,不求上進了一些。但他們自己卻認為,這樣的懶并不是拖沓、沒有效率、好逸惡勞,而是一種快樂、放松、高質量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把他們稱為“新懶人”。
(金衛東薦自《教師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