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仔飯是廣東人的偉大發明。
有一年隆冬時節,我帶一個外國朋友上街,看到廣州街頭大排檔的煲仔飯,她竟然搜腸刮肚說出“蔚為壯觀”四個字。
臨街明檔爐前,一個師傅守著18只小瓦煲(煲仔),煲底下是同樣數量的火頭,它們從同一條管道伸出來,就像一個枝頭開出18朵火花。煲仔分成3排,第一排煮開的時候,師傅手執一塊折疊的白毛巾,把一個個煲蓋次第揭開,只見里面米花雪白翻騰,師傅拿一雙筷子,往每只煲里插兩下,調整火勢,再合上蓋子,留著一條大縫,避免滾溢;第二排的米飯已經熬干水,師傅把分成小碟略腌過的肉類,逐一鋪上飯面,再把煲蓋蓋嚴,調成文火;第三排的飯快熟了,師傅改執一把長鐵叉,側放煲仔,轉動受熱面,然后,又到第一排……片刻不停,就像一場雜技表演。
這種瓦煲不是細瓷砂煲,而是粗陶,它保持原料的風貌,易裂易碎,可用水煮,不宜油烹。然而,它可以完整保持飯香,火候分布均勻,令煲底煲壁生出一層香脆而不焦的鍋巴,是美味與環保結合的典范。一只平凡的瓦煲,走過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及合金時代,歷萬年風雨,仍傲立潮頭,可見,人們對這種原始器皿的偏愛程度。
煲仔飯多用油黏米,每煲150克,下面是飯,上面是菜,飯菜合而為一,共赴一爐,是飯的熱力把菜“逼”熟。所謂菜,都是葷菜,臘味、滑雞、鹵味、牛肉、排骨、豬肝、瘦肉、雜燴……均可入煲。而青菜不入煲,白灼置于一旁,最后再配。
最有風味的煲仔飯,要數臘味飯。熟客坐下,舉起一個指頭:“來個雙拼。”雙拼就是臘味飯,臘腸加臘肉。俗話說,秋風起,吃臘味。廣東人則說:“北風起,吃臘味。”依這里的天氣,入冬才是腌制臘味的大好時機。臘腸、臘肉須切成薄片,放入飯面,四五分鐘就熟。等飯做好了,撒上芫荽和蔥粒,再蓋1分鐘。最后,也是畫龍點睛的一招,就是淋豉油。
一個有專業精神的師傅,是不會滿足現成的豉油的。市面上的豉油太咸,他事先將豉油按一定的比例兌水、糖、油,有的還加辣椒圈重新炮制。在熱力作用下,特制的豉油有強大的滲透力,不僅提鮮,還把米飯、臘味、蔥等眾香混合,匯于一煲內。瓦煲的溫熱可以維持到最后一粒米變熱。
這樣的煲仔飯,只賣盒飯的價錢。隆冬臘月,面對香噴噴、熱騰騰的一煲,即便一個沒有宗教感的人,都會生出感恩之心。
近年,煲仔飯已從“街邊仔”變為“樓上賓”,在豪華酒樓,同樣一個“雙拼”煲仔飯,添加了鮮帶,味道上了層樓,價格更上一層樓,一下便脫離了大眾。
(冼亮薦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