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閻青完全有理由當一個慘綠青年。
她還沒有出生就被父親遺棄,外公外婆偏巧是很吝嗇的老人,不肯收容她們母女。母親獨居幾年后,脾氣變得很古怪,經常打罵她。閻青從小就是一個冷漠而敏感的女孩,很少對別人笑,總是冷冷地看著一切。
這個故事如果被時尚寫手來寫,長大后的閻青一定會被打上“自暴自棄”的標簽,泡酒吧徹夜不歸,涂著深藍色的眼影,抽煙、喝酒、冷漠。
可事實上,現已26歲的閻青是青年義工團里面出名的好脾氣,笑起來眼睛好像彎彎的月牙兒。平時是穿套裙的白領,周末套上T恤就跑去獻血中心發傳單。看她給予別人的善意,誰能想像到她曾是個缺乏愛的孩子?
“記得你說過,你小時候是個冷漠的人。”一次義工活動時,我很好奇地問她。
“是啊。”閻青笑嘻嘻地說,“小時候,隔壁鄰居給我打招呼,我都認定她不懷好意,從來都不理睬。”
“是哪個男人改變了你?”我猜測。
閻青大笑起來:“和愛情一點關系也沒有,是13歲那年發生的事!”
那年春節親戚聚會,閻青躲在角落里靜靜看書,不料被一個遠房表妹看到,跑過來非要搶。誰也不肯讓誰,后來竟打了起來。忙亂中表妹的堂哥跑來,一把推倒了閻青。
閻青的胳膊很痛,心更痛:那對兄妹之間濃濃的親情,就好像芥末揉進了她眼睛里。親戚們都趕過來打圓場,她卻咬著牙沖出了門。
“我們城外有個很小的天主教堂。”閻青微笑著回憶,“我一口氣跑到郊外,莫名其妙就拐進去了。教堂里幾個老婆婆正在講故事,說每個人身邊都有天使守護。我很憤怒地跳起來說,根本就沒有天使,沒有人在乎我!結果,一個老婆婆過來摸著我的頭,說,那是因為,你是被派給別人當天使的。”
“那句話好像陽光一樣,一下子就照亮了我的心。我后來回到家,主動把書給了表妹。”
13歲的閻青后來很愿意幫別人的忙,比如給生病的同學補課,比如下雨前幫鄰居收被子。盡管母親還是那樣苛刻,外公外婆還是不理睬她們,她的心情卻好了許多,因為周圍的人越來越喜歡她。
到了再下一年的春節聚會時,表弟表妹們已經對她又敬又愛,爭著叫她姐姐。
這份耐心和大度,被閻青一直帶到大學的愛心社,工作后又帶入了義工團。
“總要有人出來當天使的,是不是?”有人叫閻青幫忙,她沖我點頭笑笑,跑開了。
(羅漫薦自《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