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寺地處十里長山余脈、橫山雙峰的環抱之中,位于鎮江丹徒區上黨鎮五塘村與里墅村的交界處。背靠青山、面臨碧水;蒼松翠竹簇擁其間,更顯幽靜深邃、高深莫測。
山門上原全國佛教協會副主席、焦山定慧寺住持茗山大師生前題寫的“西林禪寺”幾個字行筆平靜自然、深沉端莊;而“山中藏古寺、林海顯禪門”的楹聯,又立意巧妙,恰如其分,動靜結合,引人入勝。
寺內外的水塘邊、鐘亭旁、院墻里散落著帶槽的數米長的條形石梁,連座的鼓形石墩,一米多高的正方形石柱上精美的石獅;還有南宋淳祐元年的石香爐等,這些久遠無言的石制品,無不閃爍著歷史塵封記憶的光芒,表明這里曾經擁有的輝煌。
因宏昌法師出差常州,僧人法玉接待了我們。
早在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一名叫道仁的和尚來到橫山腳下,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便傍山建寺,取名“橫山寺”。清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不久(順治十六年)又辭官回鄉的著名書畫家笪重光,曾多次來寺游覽,并應邀題字:“南山顯瑞、橫獨姚凌”,盛贊這里前景廣闊氣勢非凡。清嘉慶年,湖南籍人、官至兩江總督、后看破紅塵、遁入佛門的耕崖和尚來到橫山寺做住持,開創了寺廟的鼎盛時期。寺內新建了正殿、觀音殿、齋堂、客堂僧舍等;并將“橫山寺”改為“西林寺”。據《丹徒地名錄》記載,現在離寺一里多路的寺門村就是當年的山門所在地。當年的寺廟前還豎有一塊寬三尺、高一丈多的青石碑,并以龜石作基礎。耕崖和尚還親撰碑文:“橫山,山名也。山名可曰橫,而寺不可橫;且夫南有南青山,北有北青山,東有東林寺,故橫山寺應改為西林寺。”改寺名也慎重立碑永記,可見耕崖辦事多么認真。當然這寺名確也改得呼應對稱、合乎邏輯,理由充分,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這不也能對我們現在新起一些地名、路名提供一些借鑒嗎?只可惜這塊“龜石碑”隨著時光的流逝,不知是被泥土埋沒還是流落他鄉。但愿這碑還有重見天日之時。
耕崖和尚不僅才華出眾,而且醫術精良,更有一顆慈悲之心。鄉民生病,他有求必應,還不時周濟附近貧民。鄉民對他十分尊重。耕崖圓寂后,繼任住持與地方人士為紀念他,將其肉身貼金后供奉在觀音殿內,百姓稱其謂“肉身菩薩”。肉身龕兩邊還嵌名聯贊道:
耕乎西方成佛果,崖哉中國有真人。
一時間西林寺肉身菩薩道場香火興旺、名揚四方。只可嘆在“文革”初期不僅寺廟建筑就連肉身菩薩也都全部被毀。只有當年耕崖和尚挖掘的一口水井,還在默默地涌流著甘甜的泉水,似乎在講述著鮮為人知的苦澀往事……我在想,如果當年寺廟不被毀、肉身菩薩完好供奉,這不僅是鎮江地區,也可能是全省唯一的一尊肉身菩薩。他的巨大價值將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歷史沒有“如果”,歷史就是歷史。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歷史,保護和挖掘歷史文化,不僅是專業人員,也是我們平常人都應當關注的課題。
新建的彌勒殿與大雄寶殿,雖也黃墻黛瓦,飛檐翹角,但已無古寺的沉穩雄建與古韻。然而走進殿內倒也覺得古風猶存。前一進彌勒殿正中佛像兩旁楹聯是:
慈門廣闊大施接應之功
苦海無涯原仗津梁之法。
左首一佛像兩邊也有一副對聯:
佛天高朗懸慧日以長明,
法海汪洋涌慈波而不息。
進入第二進大雄寶殿內,如來佛莊嚴溫和,金光閃閃,當地傅氏敬獻的一聯對仗雖不十分工整,卻也道出了西林寺的風采。
西林寺橫獨坦懷竹林競翠氣勢非凡,
牛王廟鐘鼓諧音香火爭輝佛福無疆。
左側大鼓,右側護衛神像靜靜地聳立在大殿內,一派寧靜,香客少有,寺廟還處在恢復階段。
在僧人的陪同下,我們到寺后竹林內。炎夏的竹林一派清涼,宛如換了一個季節,山風徐來,空氣更加清新。竹林深處,一株三米多高、竹節像蓮花瓣模樣的“蓮花竹”令人稱奇,不知是竹的變異還是這塊地方本身與佛有緣,焦山定慧寺雪濤、止泓兩位高僧就圓寂在這里。一座殘碑僅存一截,但雕刻的龍鳳清晰流暢,顯露著高貴的氣息和諸多的猜測與遺憾。兩座塔陵相距僅兩米,保存基本完好。幾乎相同的蓮花塔基上,一米多高的六邊形石塔上刻著不同圖案。
雪濤禪師的塔身上雕刻著梅花鹿、天鵝、鳳凰等動物的圖案,并刻有“寂祖上雪下濤湛公禪師之塔”和“康熙年桂月吉旦”字樣。
止泓和尚塔身上雕著牡丹、蓮花、梅花等植物的圖案和“圓寂先師上止下泓瑞公和尚塔”與“大清康熙丁丑年五月吉旦”的文字。整個圖案刀法精細、勻稱,內容通俗,寓意深刻,應當是一處頗有研究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