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精于成本核算的市民真是“鐵算盤”!他們認為中年時買醫療險、意外險、壽險和養老險,每年光給保險公司“上稅”了,還不如等退休前再買。那時,家里負擔輕、閑置資金多、得病幾率又高,保險買了不多久就可以獲得賠付。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年齡越大,可供選擇的保險品種越少
保險公司是風險自負的商業化企業,并非慈善機構。鑒于老年人身體狀況已走下坡路,出險幾率比中青年大得多,保險公司為了趨利避害、規避風險,除了單純意外險的險種外,大部分壽險的繳費上限定在65歲、重疾險的上限定在55~60歲。一旦年齡超過這個準入“門檻”,便不允許投保了。
二、50歲以后介入保險,有可能出現“倒掛”現象
保險公司抬高對投保人的準入“門檻”從50歲開始。從50~60歲,壽險和醫療險(包括重疾險)的“門檻”每5年上一個臺階。因此,購買保險越遲,越容易出現“倒掛”現象,即投保人繳費期滿后,所繳納的總保費之和,將大于被保險人獲得的各項保障和收益之和。例如:25歲的男性購買10萬元保額的壽險(年齡上限70歲),分20年繳清,每年繳費為3 620元,總繳費額為72 400元。而50歲的男性購買同樣險種,分20年繳清,費用高達15萬元。如果將15萬元存10年定期存款,本息將逾20萬元,此時,買壽險就不劃算了。
三、準入年齡門檻較寬松的萬能分紅險,短期之內難有收益
在所有的保險品種中,萬能險的規定最復雜,回報計算令人眼花繚亂。鑒于萬能分紅險準入年齡較寬(最大可放寬至70歲),“收益保底,每月獲利”,吸引了不少老年投資者。然而,由于其繳費金額高、收益回報都在繳費完成后5年左右,此時老人年事已高,享受應有的回報的風險就會很高。同樣,養老型分紅險也存在這一問題。例如,55歲的男士養老險投保10萬元,年繳費額25 660元,10年共計25.66萬元,而獲得收益是從65歲開始,每年領取1萬元直至100歲(保證領取20年);養老金每3年遞增600元;88歲時可領取10萬元的祝壽金,回報額總計45.70萬元。這么高的收益,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其實,如果老年人活不到100歲,收益就會大打折扣;活不到88歲,就領不到祝壽金。按老人預期壽命75歲計算,所得的回報僅有:10000×20+600+1200+1800=20.36萬元,遠遠低于25.66萬元的繳費額。
四、保險不是儲蓄,退保代價高昂
由于很多老年人的保險知識不豐富,將分紅型保險“等同于”儲蓄。其實,退保不同于取錢,它必須按合同約定的退保規定,向投保人收取一筆退保手續費的。
老年人投保的訣竅
1.投保應首選意外險。意外險具有保費低廉、人身保障高的特點。老年人65歲前投保與年輕人繳納的費用大多是一樣的。鑒于意外險只能當附加險購買,因而當你購買壽險等主險時,應選擇費用較低(單年繳費越低越好)、保障期和交費期均較長的主險,以免主險到期,附加險不能再續買。
2.健康險應選擇55歲以下購買,并提出續保申請。不少保險公司在考慮老年人的健康險市場時,常把實惠先給老客戶。例如,太平洋人壽保險公司將健康險的續保年齡向后延遲了10年,并對連續投保3年的客戶做出回報: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審核通過后,可允許續保至70歲。
3.千萬不要虛報年齡。有些老年人不滿于投保年齡和續保年齡的限制,虛報年齡買保險,如果被保險公司調查發現,就會因貪小便宜而吃大虧!
4. 選擇針對老年人特征的綜合險。一般意外險都將常發生的骨折排除在外,但2004泰康人壽推出的“老年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卻將骨折列入了責任范圍。因此,你可選擇諸如此類的有針對性的險種。
5. 選擇繳費期長的險種并堅持分期繳付。就算手頭有閑置資金,老年人最好也不要在購買重疾險、養老險和壽險時,一次性繳清保險費。如果你超過60歲,一次繳清肯定會出現“倒掛”現象,但如果分期繳付,免責期結束后,出險人可獲得保險公司的豁免權——往后的費用就不必再繳了。
6. 對保險公司本身有足夠的了解。做子女的應主動擔當替父母做調查的責任,幫助投保人化解風險。主要調查內容包括:了解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和投保人群是否達到一定規模、理賠時是否有完善的機制及把關是否嚴密、現售產品是否豐富、服務是否規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