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省到臺灣省,“魯臺會”是一個高知名度的品牌。魯臺經貿洽談會作為山東省對臺經貿合作交往、交流的重要窗口,自1994年以來至今已連續在山東濰坊舉辦了12屆,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對臺經貿活動。12年來,“魯臺會”可謂是人脈旺盛、商機涌流,極大地促進了山東和臺灣之間的經貿合作以及兩岸的和平發展。

與往屆不同的是,2006年9月的第12屆魯臺經貿洽談會,突出了搶抓臺資布局環渤海地區戰略機遇期這一主題。
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中國第三個區域經濟合作版塊——環渤海經濟圈目前已呼之欲出。
環渤海經濟圈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狹義上指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經濟帶,同時也延伸輻射到山西、遼寧、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在環渤海地區5800公里的海岸線上,有20個城市遙相呼應,有數千家大型企業集聚于此,包括天津、大連、青島、秦皇島等重要港口在內的60多個大小港口在這條線上星羅棋布,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城市區、工業區、港口區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環渤海地區是中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之一,引來了中國和世界的商家來此搶占先機。
位于環渤海經濟圈內,天津、山東、遼寧都在暗中較力爭當區域經濟的龍頭。盡管目前龍頭之爭從政策到學術都尚無定論,但山東憑借其半島城市群和半島制造業基地,無疑是強有力的競爭者。
2005年4月山東省公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區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將半島城市群打造成為面向日韓的現代化制造業基地,形成帶動全省、服務黃河流域的龍頭區域,和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全國開放程度最大、發展活力最強、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經濟增長極。
按照山東省的“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半島城市群區域的8個市生產總值將達到2萬億元。在未來5年內,山東省預計總投資也將達到2萬億元。山東省對半島城市群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方面都給予了政策傾斜。其中,交通設施建設方面,半島城市群的路網密度將力爭趕超京津。
“山東的經濟總量非常龐大,去年GDP是18468億元,僅次于廣東居全國第二位。對這樣一個身軀龐大、發展迅速的增長極,誰也不能忽視。”
而在臺灣省,環渤海同樣是商家的必爭之地。2006年8月底,臺灣電電公會公布的2006年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顯示, 20個A級城市中環渤海灣地區有4個城市列入極力推薦,顯示臺商在大陸布局呈現向“環渤海”北擴之勢。

在環渤海地區的城市之中,山東省的濟南、青島、威海、煙臺4個城市都進入“極力推薦”或“值得推薦”的等級之中,顯示出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計劃已得到臺商投資認同。
從臺灣省到珠江三角洲,從珠江三角洲到長江三角洲,進入21世紀,臺商投資興業的腳步沿東南海岸曲線悄然北進。
出席第12屆魯臺經貿洽談會的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認為,山東是一個人口大省、經濟大省,交通便捷,市場腹地開闊,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更為重要的是,山東地處華北環渤海經濟圈的地域優勢,是不可多得的投資地。近幾年來,華南地區的土地越來越緊張,勞動力不足,企業成本增高,臺商逐漸北上,集中諸多優勢條件的山東自然被臺商看好。
另一方面,山東已經有條件有能力成為臺資的新的落腳和增值點。山東快速崛起制造業為臺灣制造業的轉移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巨大的市場。2004年初,山東省明確提出了建設制造業強省戰略,將在未來5年投資2萬億元,在全國叫響“山東制造”,力爭到2010年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年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到2006年6月底,山東省累計引進臺資項目6792個,實際使用臺資額近100億美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東的臺資企業的贏利面超過80%。臺資在促進山東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得到了豐厚回報。
魯臺經貿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臺灣的產業升級。近幾年,臺灣對大陸的產業轉移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化。2006年上辦年,臺商在山東的投資中,服務業項目占到了26%以上,涵蓋了批發零售業、賓館餐飲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等多個行業。
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韓寓群在本屆魯臺經貿洽談會上表示,山東將一如既往地切實保護臺胞的合法權益,鼓勵和扶持臺灣同胞來山東投資發展;將創造更加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使臺胞更加方便地創業和生活。他希望魯臺雙方在電子、基礎設施、農業、服務業、制造業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

產業互補是魯臺擴大經貿合作的堅實基礎。在山東的制造企業身上,許多臺商依稀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從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臺商開始進軍大陸起,兩岸經貿關系日益緊密,臺灣的產業轉移也由起初的勞動力密集和加工型企業到后期的產業合作。而在這20年的歷程中,兩岸的貿易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梯次向大陸轉移。
在臺灣電電公會極力推薦的20個A級城市中,有7個城市屬于工業區或高新技術發展區的城市概念,顯示臺商投資大陸重視的是產業群聚效應、完整的產業價值鏈配套以及快速的供應鏈。
山東省的建設制造業強省戰略顯示,山東制造將圍繞汽車、電子信息、造船、化工、食品、紡織服裝、家電七大產業鏈,突出延伸產業上下游鏈條,形成產業聚集,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而這些制造產業都是臺灣產業對外轉移的重點。臺灣的資金、技術優勢,對接山東的資源、基礎設施優勢,魯臺在制造業方面的合作交流水到渠成。繼今年4月棲霞市的臺灣農民創業園開工建設之后,山東在濟北經濟開發區、威海高新技術開發區、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章丘市先后設立了省級臺灣工業園,集中承接臺灣產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