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發表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了,卻依然閃爍著強烈的光輝。“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這些詩句刻畫出了魯迅先生的光輝形象,熱情地歌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獻身精神。
讀了這首詩,有一個傳統的命題引起了我嚴肅的思考。那就是,你究竟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是像魯迅一樣甘當“孺子牛”,無私奉獻?還是像有些人一樣蠅營狗茍,貪婪索取?答案是: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
高爾基說過:“給永遠比拿愉快。”這句話道出了奉獻時的滿足、快慰,道出了一個大寫的人的人生真諦。中外史冊上這樣的人可謂燦若群星。扁鵲“周游列國”,救死扶傷;黃道婆傳經鄉鄰,改良織機;漢代的霍去病為了國家的生存和強盛,征戰疆場,九死一生;清代的林則徐“虎門銷煙”,高舉反英義旗,雖受投降派勢力排擠,被貶伊犁,仍造福于民……這些人或為百姓健康富裕奉獻自己的醫術、才華,或為國家社稷之強大奉獻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還有外國神話傳說中的普羅米修斯,他為了盜取天火供人使用觸犯了天神,最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中外這些為人民、為國家無私奉獻、不計個人榮辱得失的形象將被人們代代相傳。相反,那些只考慮個人利益、對人民無所貢獻的人轉眼間就灰飛煙滅了,“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改革開放使傳統文化受到了強烈沖擊,人們的倫理道德、價值取向出現了失落,講金錢的多了,講奉獻的少了。然而,正是共產黨人用榜樣的力量推動了時代的進步。孔繁森拋妻別母,兩次來到雪域高原,在擔任阿里地委書記時,足跡遍及阿里每個角落:油燈下,他構思阿里經濟發展藍圖;帳篷里,他脫下毛衣為藏族媽媽御寒;醫院里,他幾次為救助孤兒讀書慷慨獻血。“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這副挽聯道盡了孔繁森的人格、風范。孔繁森的事跡像一股春潮在神州大地涌動。武漢出了吳天祥,北京出了李素麗,他們都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典型。他們的感人事跡就是對“人生價值是什么”這一命題的最好詮釋。是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們青少年正值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學習魯迅、孔繁森那種“孺子牛”精神,從小事做起,從關心別人做起,譜寫出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最華美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