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年加緊謀求成為所謂政治上自立、外交上自主和軍事上自強的“正常國家”——
“參靖”是維護天皇體制的前哨戰
日本正在進行有史以來的最深刻國家轉型。但根據遠東國際法庭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歸咎于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回避天皇的戰爭責任,難免招致部分遺族會不滿與抵制。我們看到,東條英機的后代近年已經開始試圖為之翻案。又因神道是日本傳統文化,天皇制是神道國家的象征。正確對待歷史問題,最終可能將戰爭責任問題引向天皇,沖擊到天皇制的合法性與神道合理性,動搖其文化傳統與現存政治體制的根基。從政治角度看,長期以來,日政客不時“參靖”,就是有意模糊戰爭責任,謀求安撫遺族會,維護天皇制,“參靖”實際上是維護天皇體制的前哨戰。前不久曝光裕仁天皇曾不滿當初靖國神社供奉甲級戰犯,實際上反映出他本人有意與甲級戰犯保持距離,使戰爭責任完全歸于甲級戰犯,撇清自身的戰爭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裕仁反對合祭與政客參拜,似有異曲同工之妙。今后,即使將甲級戰犯與靖國神社分祭,歷史責任問題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即使首相等高官不再參拜甲級戰犯,其他政客也會不時參拜。
近代日本長期居高臨下看中國
面對中國近年和平發展進程加快,綜合國力迅速增強,日本社會傳統優越感、謀求成為正常國家的迫切感與現實危機感復雜地交織在一起,日本政要更不愿在“參靖”問題上表現出“屈從”中國。何況其軍方有志推動防衛廳升格與自衛隊更名以重振軍威,軍工集團需要借助軍事大國化擴充自身實力。它們都有意操縱輿論,制造某種“外部威脅”,更需要避免自我歷史否定。近年日右翼反華勢力膨脹,不斷在臺灣問題、歷史問題與東海油氣田問題上制造事端,中國使領館和日首相、大臣和政黨要員共收到子彈和刀片恐嚇十多起,隱約出現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右翼少壯派軍官通過不斷發動政變從而左右日本政壇與政策走向的現象。
日本在歷史責任問題上不能進行深入反思,制約著其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努力。深入反思歷史問題又可能沖擊其既有文化傳統與政治體制,壓縮右翼保守勢力生存空間,弱化其軍事大國抱負。日本國家轉型需要徹底的觀念與心態轉型。否則,日本國家轉型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滑入軍國主義的舊軌道。
對付日本,需要耐心與智慧
注意把握現階段日本國家轉型的基本趨勢與復雜性,以平和與理性心態對待日本謀求成為正常國家的愿望。要充分認識日本經濟科技基礎雄厚,軍事潛力巨大,中國實現對日本綜合國力全面超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中日關系的結構性調整可能要持續很長時間。對近期中日兩國在相對均勢基礎上展開競爭要做好心理準備,要避免刻舟求劍、不切實際地期望中日關系能夠很快回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考慮到日本民族性格與文化傳統獨特,近代自我反思不徹底,眼下兩國政治僵局決非一日之寒,期待日本充分理性地對待歷史問題恐怕不現實。甚至可以考慮以某種中日韓三國聯合聲明方式,總結過去,面向未來,適度超越歷史問題。因此,在日方高官節制“參靖”的情況下,有必要適時恢復高層交往,促進良性互動,避免長期在歷史問題上糾纏。
由于眼下政治僵局責在日方,近期中國仍須保持壓力,繼續調動日本社會和國際上各類理性力量和積極因素,促使日本各界精英進行更冷靜、更深刻也更體面的自我反省,主動調整政策。
最后,鑒于日本國內政治的復雜性,天皇處境尷尬且近來表態相對積極,中國可擇機邀請天皇訪華,調動日本國內積極因素,抑制右翼保守勢力。
(作者:著名國際問題專家,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