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1月至2001年9月期間,作為首席談判代表,在第一線領導并最終成功結束了長達15年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的人物龍永圖,在還未來得及為自己成就高興之余,就因為被指在談判中對其他國家“讓步太大”、“過度開放”、“犧牲民族產業”而被稱為“賣國”。
就中國現實而言,可以肯定,在“開放”的方向上,已經不會再有不同的聲音——沒有人天真到會認為閉關守國是中國應該選擇的道路。“入世”鎖定了改革路徑,使之真正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這個意義不論怎么評價都不為過,但在開放的度上,意見卻大有不同。尤其是具體的產業開放方面,分歧很多。
分歧體現在不同的行業中,有具體情況,也有共性的問題。當下很熱鬧的關于“以市場換技術”是否失敗、“經濟一體化能否取代民族品牌”等思考,就是開放戰略衍生出來的共性問題。當然,即便是批評的意見中,也有不同的情況。有人是從民族品牌、民族技術的角度提出了擔憂,有人則因市場放開利益受到沖擊而發出質問,甚至有人尖刻到稱龍永圖為“賣國賊”,指責他在當年的談判中妥協太多。
譬如,在零售業,當家樂福、沃爾瑪們攻城掠地勢如破竹之時,處境維艱的民營商業資本憤而拋出“過度開放論”,忡忡憂心一時彌漫零售業。面對斯情斯景,龍永圖堅持認為最大的保護就是開放。在許多場合,他不斷重復,溫室里培養不出真正的企業和企業家,政府也制造不出來,他們只能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按照國際規則在市場搏擊中歷練而成。邏輯相同的辯論,在每一個因融入全球而發生重大變化的行業里上演、物流、銀行、保險……充滿了擔憂與爭議。即使是那些具有強大優勢的產業,也同樣避免不了煩惱,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并不熟悉的游戲規則與各種貿易壁壘。
再如,在紡織品產業。當2005年1月1日,配額取消,中國襪子、襯衫與牛仔褲潮水一般涌向海外,歐盟和美國很快亮起紅燈封關以對,依據的正是當年中國入世時簽訂的協議。“當初是不是一定要同意這樣的條件?”國人對此頗有微詞。當入世帶來了沖突與煩惱,龍永圖就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爭議的漩渦。對于日益頻繁的國際摩擦,他總是提醒人們,中國這個實力派新演員初登世界舞臺,必然遭到原主角們的排擠。但是,與飛速增長的出口額相比較,遇到麻煩的只是一小部分:去年遭反傾銷調查的商品總額僅占全部出口的0.3%,紡織品設限影響的也不過是總量的10%~15%。面對種種抱怨與懷疑,他只能不斷地說,付出小代價是為了保證大原則。
紡織品風波尚未平息,龍永圖很快發現,自己又因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被推上了另一個風口浪尖。事情起因于今年8月在廣州花都汽車論壇上的一場舌戰。主持人龍永圖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不能為自主品牌而搞自主品牌”,不料話音一落,75歲的何光遠猛然起身反駁。“何龍之爭”的背后,是對入世時“市場換技術”戰略的意見分歧。在一些認為這一戰略已然失敗的人看來,這些年技術沒換來,倒丟了市場,比如汽車業就如同當年的東北,我們只能讓出地盤給別人打架。這時,正值國內各界對改革的評價發生重大分歧,激辯連連。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一些媒體報道時將其觀點曲解為“不要自主品牌”。11月22日,同樣是在一個汽車論壇上,龍永圖作出了正面回應。他再一次強調,如果抵制外資,抵制開放,中國很可能錯失目前全球產業轉移的大好時機。至于“賣國”的指責,他揮舞著右手,語調激昂,“我們的談判班子在汽車的產業問題上問心無愧”。他說:“我既不是功臣,也不是賣國賊,只是代表中國做了一場談判。”
有意思的是,有人還把龍永圖與李鴻章相提并論,認為他們在對外國讓步上,二者異曲同工,都是賣國者。其實,無論在哪個層面,龍永圖與李鴻章都不能相提并論。但他們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為了中國的現代化事業作出了理性而務實的選擇。
(作者: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