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固窮。
意思就說,君子就應該守住貧困,意志堅定不被困難打敗。
孔子本身是不是窮人呢?這個問題有待探討。首先孔子的家世還是不錯的,他自稱是周文王的后代,怎么說也是個沒落貴族,他的父親是有名的大力士,也做過小官,所以從小他就有閑情逸致去學禮儀。
后來孔子當了老師,他是收費的,每個弟子都要收費。比如一掛臘腸等等,而孔子有幾千個學生,有宰予,有顏回,有子路、子夏、公西華等等,雖然每人交的東西不等,但至少孔子基本上還是能吃到肉的。
孔子首先不用勞作,當樊遲問農,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問圃,又說,不如老圃,難怪毛主席說孔子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是一個很講究吃的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且肉割得不好,都不想吃,最讓人受不了的,他連座位都挑,如果坐的地方不當,他就不吃飯,應該說這些都是資產階級的壞毛病,所以他至少有點閑錢來裝小資。同時他說,聽完韶樂以后,三月不知肉味。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三個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雖然有些夸張,但是從另外一面反映出了孔子在這三個月當中沒少吃肉。
孔子是一個有車階級,他周游列國的時候都要用到車,雖然很可能只是一架牛車,但是車應該不小,至少還有專門的車夫,子路就擔當他的車夫,可同時孔子又小氣得不得了,他的學生顏回死掉了,他都舍不得拿車資給他換棺材。
孔子也不清高,陽貨想見孔子,就給他送了一頭豬,孔子就不得不去見他。陽貨聽說孔子生了個兒子,就給他送了一條鯉魚,結果孔子的兒子就叫孔鯉。在這點上,孔子很明白一定要跟有錢階級搞好關系,知識分子只是知識分子,如果沒有錢,什么也辦不成。
歸根結底,孔子并不是窮,窮字在古文里還有困的意思,孔子說的窮,是指政治上不得志,而不是生活上的貧困,不過春秋戰國時候的情況很奇怪的,比如乞丐齊人都有一妻一妾,所以吃得上肉也不一定是富人,而吃不上肉的也不一定是窮人。
綜上所述,孔子到底窮不窮,還真的一時說不清楚,但窮不窮,是心理上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只有孔子自己知道了。
(特約編輯何焱薦自《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