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聽證是反映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涉及群眾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的事兒,一定得聽聽老百姓怎么說。這樣出臺的政策才會更符合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得到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近幾年,各種內容的聽證會多了起來。有立法的,有行政的,有全市的,有社區的。像交通管理法實施細則,水電漲價,民航漲價,出租車漲價,動物園搬遷等等。有些聽證會,能夠按照法定程序舉行聽證會,真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使決策更加貼近實際、符合民意,得到群眾普遍歡迎和積極參與,政策推行比較順利,社會效果也很好;也有一些地方和行業,把聽證會當作可有可無的形式,遴選代表缺乏“代表性”,聽證意見不公開不采納,該舉行聽證的事情不舉行,最終的決定明顯違反民意。群眾怨聲載道,認為聽證會就是為漲價找理由,“一聽就漲”。
據報道,有一個地方的自來水費漲到每噸3.335元,漲價之前舉行了“聽證會”,參加者大多是政府官員和自來水公司代表;幾名所謂的“群眾代表”也是“居委會書記”。主辦方請代表們吃了宴席,給每位代表發了200元“誤工費”。這樣的聽證會結果能夠反映民意嗎?特別是一些壟斷行業,該降價的不降價,不該漲價的隨意漲價,像出租車,像手機話費等,都是與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意不能得到充分表達,決定權在一些主管部門和壟斷企業手中。群眾意見很大,最終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老百姓的錢包,還有政府的形象。
公開聽證是政務公開的一個窗口。有利于民主監督和社會制約,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等更容易為社會所了解。避免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使政府決策更加科學,更加民主,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接近于公平公正。聽證必須公開,而不能秘密活動;有條件在電視和網上直播,讓更多的人參與。
公開聽證是反映民意的一個重要渠道。可以在更大范圍、聽取更多人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各方面不同的利益取向,努力做到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這樣更容易為老百姓所接受,實施起來也更順利。涉及群眾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的事兒,一定得聽聽老百姓怎么說,讓老百姓自己拿拿主意。這樣出臺的政策才會更符合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得到群眾的理解與支持。一些地方在出臺政策時,因為沒有舉行聽證會,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結果群眾抵觸情緒很大。其中的教訓值得記取。
舉行聽證會不是作秀,不能走過場,更不能弄虛作假。政府與群眾不一致的地方應多聽取群眾意見,該公開的公開,該說明的說明,該改正的改正。哪些事情必須經過聽證,參加聽證的應當有哪些方面的人,聽證結果誰來仲裁,最后誰來監督落實等等,都應當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如果怕群眾反對,怕群眾意見跟領導原來設想不一致,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不征求群眾意見,是行不通的;把聽證會當作走形式,對群眾表達的愿望和專家的意見置之不理,甚至弄虛作假,欺騙群眾,結果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