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思考讓人深沉深刻,善于分析使人理性智慧。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要沉下心來,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望聞問切,讓心態沉實起來,讓筆端沉重起來,讓畫面真實起來。
我產生這樣的疑問,起因于這樣一則新聞。
一家大報發了這樣一幅照片,市法院開展集中清理執行積案活動,采取各種措施,建立案件執行威懾機制,一些農民工終于從法官手中領到了被拖欠的工資。照片上一位農民兄弟邊數百元人民幣,邊開懷大笑。
農民兄弟的笑是由衷的,發自內心的,拿到了血汗錢誰不高興呢?記者采寫的動機、編輯發稿的意圖也可以說是“導向正確”。但筆者看過照片,短暫高興過后,卻漸漸又沉重起來,與以前一樣,看過很多這樣的新聞,每看一次,心中總是像打翻了五味瓶,很不好受。
這是我太多愁善感嗎?可能有這種因素,自己本就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性情中人。但冷靜下來,深入思考一下,卻也不僅如此。
如果想到,這些農民工拿到的本來就是他們的血汗錢,本不應該通過這種方式,花費這么多周折,付出如此多的代價,經受這般感情煎熬;如果想到,這家法院通過如此鐵腕,采取如此辦法,可其他地方的法院不這樣,類似的問題怎么辦?如果想到,今天這樣辦了,這位農民兄弟三生有幸,可明天不這么辦了,那些沒有這般運氣的兄弟又該怎么辦?如此這般,問題像串珠般滾滾而來,在我心頭揮之不去,思想與感情在激烈沖撞,理性與感性在不斷交鋒。我看到,畫面上、照片中農民們的歡笑,仿佛是他們的苦澀無奈,是他們的怨恨悲憤,是他們的可憐不幸!此時我倒覺得,這一切引發的不應當是浮淺的微笑,更應是有良知的人們的憂思,有關部門和領導的愧疚!
在新聞報道中,有一種現象,記者采寫新聞報道,不是深入思考新聞事實背后隱含的內涵,不去分析現象背后的實質,新聞報道流于形式,停于表象,以現象當本質,不僅顯得浮淺,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字意天壤。在社會生活中,也同樣存在著這樣一些現象,物欲至上,感覺第一,心浮氣躁,見風便是雨,跟著感覺走,眼前的利益高于一切,感官的刺激代替了大腦的思考,只管第一感受是什么,而不問到底是為什么!
勤于思考讓人深沉深刻,善于分析使人理性智慧。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我們的新聞工作者要沉下心來,多想想,多問問,勤學習,善思考,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望聞問切,讓我們的心態沉實起來,讓我們的筆端沉重起來,讓我們的畫面真實起來,留給后人一筆深刻而真實的史料!由此推及其他,我們的領導干部要多一些落實、扎實、求實,少一些表象、浮華、空話,其他人也要莫為虛浮遮望眼,冷眼向洋看人生,這樣就會少一些被虛假欺騙,少一些被空話愚弄,少一些被局部遮蔽。這樣才能真正感知統一,不犯或少犯盲人摸象的錯誤,須知繁花總有落期,本質才最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