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抱怨“每次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只要我贏了他,他就會很不開心,鬧著不算,硬要重來……”。“我們家的孩子不會交朋友,游戲、比賽只能他贏,不能輸,現在沒有孩子愿意和他玩……”。勝敗其實乃兵家常事,可一些孩子偏偏不懂這個理,爭強好勝,贏了就滿心歡喜,輸了就大哭大鬧,面對這樣“輸不起”的孩子,家長該如何開導,讓孩子如何坦然面對輸贏呢?
家有“輸不起”的孩子:
不服輸的悠悠
悠悠盡管年紀很小,卻表現出事事不服輸的勁頭。什么事只能別的孩子讓他,他不能讓別人:玩具要最好的,吃飯要第一個吃,洗手要第一個洗。排隊他也總得排第一位,如果排不到,他就會推擠前面的小朋友。他和小朋友玩猜拳游戲,石頭、剪子、布。只要他贏,就會開心的說再來再來。但要是他輸了,就會吵著說“這次不算,重新來”,要不就是出拳比別人慢,要不就是耍賴。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高興了,紛紛跑開,不愿再和他玩。對此,悠悠媽媽很是無奈:“這孩子只能聽好聽的,不能說他做得不對。每次只要一說他,他就大哭大鬧,發脾氣,把玩具扔的滿地都是。全家都對這個孩子沒辦法,軟硬都不吃。真是讓人頭疼!”
專家點評:孩子“凡事只能贏,不能輸”的習慣很大程度上是由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造成的?,F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細心呵護,關愛備至。時間久了,就容易使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心理,表現為不允許周圍任何人對他有任何的批評,不容許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比自己強的好勝心理。
總想得第一的昕昕
昕昕什么事都想得第一。尤其上學后,考試成績要是沒得上第一,就不吃不喝好幾天。然后會非常努力地去學,直到下次得第一為止。昕昕父母對她的“執拗”持肯定態度,“現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不懂得競爭就要被淘汰”。還在辛辛小的時候,父母就拿獎勵當誘餌,有意識的培養她的競爭意識?!叭绻隳鼙葖寢尨┮路┑每?,就可以得到一塊巧克力”;“如果你這次考試得第一名,爸爸媽媽周末就帶你去滑雪”。辛辛也沒讓父母失望,多數時候成績都是班上第一名。可偏偏今年的小升初,辛辛連考幾個重點初中都落選,結果她受不了了,回家又哭又鬧,竟然說不想上學了,活著也沒意思。父母怎么勸說也不聽。這樣的結果,昕昕父母史料不及。兩人一下子由以前的鼎立支持孩子追求第一變得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苦惱不堪。
專家點評:為了培養孩子的上進心和竟爭力,有些家長總是鼓勵孩子去爭輸贏,并且對贏了的孩子采取相關獎勵。結果這讓孩子固化了一種概念:“如果我比別人強,就能得到關愛”。從而逐漸生出一種處處爭強好勝的性格。不能忍受別的孩子比自己強,生怕自己因此失寵。
專家支招——如何讓孩子輸得起:
本來,孩子爭強好勝,說明他敢于競爭,有爭第一的勇氣和決心,這是好事。但如果這種好勝心發揮過了頭,固化成“事事都得第一”的心理定勢,對孩子的成長就非常不利。這樣的孩子以后一定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能力。
輸不起的孩子常常表現為:稍微有點不順心就生氣發火,有的孩子因為得不到預期的結果會對家長、老師說謊,看到別的孩子受表揚會妒忌,搞小破壞或者攻擊同伴。還有的孩子因為得不到第一會產生猶豫退縮行為,辛辛不去上學就是輸不起的心理作怪而產生的逃避行為。
競爭總會有輸贏,孩子好強也是正常心理。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從3歲開始,孩子的競爭意識就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通過比較來衡量別人和評價自己。孩子在競爭中了解自己的能力,不斷培養自己的自信心,學會與他人相處等等。因此家長不能簡單的把爭強好勝看作是“毛病”,切忌過分壓抑孩子的“好勝”。適當的“好勝心”是激勵孩子積極進取的良好催化劑,如果孩子體會不到成功的喜悅,長此下去孩子會缺乏自信心,養成畏縮不前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給予孩子正確評價的同時,鼓勵和引導并重。重要的是讓小家伙們在游戲中學會正確對待競爭。
家長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 讓孩子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父母單純的責備或者處罰孩子輸后的哭鬧并不能解決問題。父母可以先觀察孩子在游戲中的表現,找出孩子最容易受挫的原因。冷靜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后用孩子容易接受的討論方式與孩子溝通,讓他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只要是比賽,有贏必有輸,沒有人是永遠的贏家。讓孩子知道輸與贏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輸并不一定是壞事,關鍵是怎么對待它。提供他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讓他發現自己贏在哪里,輸在哪里,并引導孩子自己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競爭是為了尋找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以便不斷進步。成功源自于不懈的努力”。
● 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各有所長:成人對孩子的評價往往成為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的標準。每個孩子都喜歡受表揚和鼓勵。但父母表揚孩子不要泛泛而談,要使孩子明白他為什么受表揚。像“你今天自己洗了襪子,做得很好”。在肯定優點的同時,父母還要適當指出他的短處,肯定其他孩子的優點,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長處,小伙伴之間應該互相學習。每個人不要事事爭第一,要允許別人勝過自己。
● 讓孩子體會到協作的快樂:讓孩子學會謙讓。多讓孩子與同伴相處。孩子之間有許多互動,通過相處會讓孩子體會到和小伙伴一起游戲和合作完成任務的快樂。這樣,孩子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沖突中會慢慢累積經驗,增強與人相處的社會能力。
● 加強對孩子的挫折教育:父母平時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讓他明白,生活中不會事事處處如意。父母平時要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流露出爭強好勝的心理,以身作則教導孩子贏了不沾沾自喜,輸了也不要亂發脾氣、指責抱怨。父母要避免帶著成人功利的眼光對待孩子的輸贏,把孩子的“第一”和“最好”看淡。應該讓孩子在寬松的環境下感受和體驗勝利和挫折,不斷地豐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