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部落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中國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變得日益重要,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們正逐漸由單一的個體發展成特殊的群落,類比國外華人聚居的“唐人街”;他們在這里積極融入又保留著部分相對獨立的文化生活習慣,進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外社會”現象。
比如,在上海浦東一些區域形成了“洋經理部落”,那里的人近90%持有大學本科學歷或博士、碩士學位,絕大多數從事著管理和技術工作;80%以上的“洋打工”聚集在外商投資企業和國外企業駐滬代表機構。上海市外國人就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孫漢德透露,外籍人士在上海擔任總經理的多達3600余人,每年圣誕、元旦前,僅僅給這些高級管理人士發賀卡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
在北京朝陽區的麥子店街道靠近使館區和CBD一帶,已經形成了“老外”聚居的社區。其中,有很多是跨國公司的“掌門人”。這是由北京總部基地的地位決定的,有300多家跨國公司在北京建立中國總部,占全國總數的60%。世界500強企業中超過350家在北京投資,6000多家外國公司代表處已在北京注冊。
《魅力中國》劇組在制作節目時發現,青島的“韓國村”,義烏的阿拉伯人聚居地,廣州的“非洲人”區,陽朔的“國際村”,包括綏芬河、蘇州、深圳、成都等城市。
一些“外社會”成員,在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方面,表現出比本國人更濃厚的興趣和熱情。
來中國“淘金”的外國人,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是快速融入社會,獲得經濟回報的必要條件,然而在長期居住
中,他們開始真正被這種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魅力所吸引,開始更加主動和自覺地接觸并融入其中。
“外社會”二代
北京現代汽車公司總經理、韓國人盧載萬一家住在北京市順義區,這里距離他上班的地方并不遠。他的女兒和小兒子在順義國際學校上學。來中國之前,盧載萬的大兒子盧升鎬一直在韓國上學,已經上到了高二,但在父親的建議下,他也來到中國,繼續高中課程。2004年,盧升鎬高中畢業后,本來可以考取韓國的大學,或者去美國留學,但是在父親的建議下,他選擇了中國的大學。現在他已經是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二年級學生。
在北京大學,盧升鎬的韓國留學生校友大概有五六百人,盡管今年春季北大本科招生時,只有150個錄取名額,但卻有超過450名韓國高中畢業生前來參加考試。據北大東北亞研究所所長宋成有介紹,他帶的10名博士生中有3個韓國人,7名研究生中就有5個韓國人。近年中國經濟熱潮讓越來越多的外國青年選擇在這里讀書,為將來的工作提前準備。
顯然,教育正影響著下一代“外社會”成員的形成。浙江崇禾日用品開發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穆德,從前是一名也門留學生,他說像自己這樣來中國學習,然后開始創業的同胞并非少數,許多人已經像他一樣擁有了自己的企業。美國安德魯電信器材(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柏邁高有兩個兒子,柏恩民和柏恩德,一家人剛來蘇州的時候,老大6歲,老二1歲多,都是抱著來的,所以他們都覺得蘇州是自己的家了。現在柏邁高已經為他們請了老師教授書法,雖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但中國文化在這里,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外社會”成員的后代。
外社會里的世俗生活
對來到異地的人,陌生環境的新鮮感也許只能保持30天,隨后到來的將是腸胃不適,孤獨感和情緒低落,對于大多數在中國長時間居住的外國人來說,最好的適應方式,莫過于從簡單的日常生活開始。
來自瑞士的漢斯,是隨著三峽工程國際招標來到宜昌的工程師。央視二套《經濟半小時》制作的《魅力中國》系列片里報道說,在三峽生活了4年的漢斯,已經學會了如何融入當地的生活之中,在他的家中,除了古色古香的家具,最有中國特色的,還是一張那里常見的麻將桌。漢斯的夫人索妮婭隨丈夫來到宜昌,現在已經學會了做一手漂亮的中國菜。
每天丈夫上班、孩子上學之后,盧載萬的太太就會約上附近的韓國朋友一起到北京望京小區的菜市場買菜,每次到市場,她都會和很多人打招呼,聊家常;回家后,她會做自己最擅長的餃子,做炸醬面和空心菜炒飯。盧太太學習了一年的中文,閑下來的時候,她經常會去北京的古玩城和舊貨市場,購買一些中式家具或者中國的瓷器,在那里,她的砍價技術已經鍛煉得相當不錯了。
在北京國貿地鐵站出口旁的廣場上,最初聚著一群不帶護具的外國孩子玩輪滑,但沒過多久,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加入其中。對于這個日益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國家,“外社會”現象也許會變得日益多元化,因為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正每時每刻發生在我們身邊。
(特約編輯余桂香薦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