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升學考試,又一次在中國上演并謝幕,光考生就950萬人,相當于歐洲一個中等國家。中國的高考因此令世界感慨。
中國高考以“殘酷”聞名
對中國高考的很多批評屬于淺層的不理解,比如,很多外國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殘酷”,因為這樣激烈的競爭他們過去沒見過。韓國慶熙大學中國工商管理科主任教授姜栽植深有感觸地說:“我在中國看過高考,簡直就像一場‘戰爭’。”
從委內瑞拉來北京留學的埃雷娜常聽中國同學說起他們中學時的生活,覺得“太辛苦了”。在委內瑞拉,很多人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在同一所學校上的,中間不用升學考試。高中畢業后也有一個申請高校的全國性考試,但通常他們只用不到半年的時間為這場考試做準備。
據美國教育部官員介紹,美國也沒有統一的高考,僅有一項全國統一的水平測試SAT,這項考試在上中學時就可以參加,而且一年可考7次,學生選擇自己最滿意的一次成績寄送大學。
英國教授評高考制度
英國工程院院士、布魯內爾大學副校長宋永華教授認為中國高考制度存在以下不合理之處:
第一,一次統考定終身。他說,中國大學只按分數線錄取。在英國高考分兩次,而大學申請表上還有初中畢業會考的9門成績。此外,還有學生自傳,包括為什么對所選專業感興趣,有什么業余經歷等;另附老師的推薦信,這樣可以較好地考核學生的整個中學階段。
第二,中國現在實行的是統一試卷,文、理科分別是3+X,科目設置太單一,無助于多種人才的培養。
第三,在填報志愿上,中國學生壓力很大,因為如果第一志愿不保,就會有很大的差別。英國申請大學時可以報5至6個志愿,可能會同時接到好幾所大學錄取的通知,學生再從中挑選。
高考也有它“剛性的公平”
盡管有種種弊病,但接受采訪的不少學者也認為,作為一種施行了多年的制度,中國高考的存在也有其合理之處,宋永華教授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大背景,就在于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的短缺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
新加坡教育界一位人士介紹說,跟亞洲許多國家一樣,新加坡的教育也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與中國不同的是,新加坡在中小學就實行分流制度,學生們根據考試成績的優劣,分成幾個等級,小學時的分班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著人生走向。他說,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能夠重點培養優秀學生,普通的學生可及早學習一技之長,但相比之下,中國的高考更人性、更公平,因為18歲是更成熟而有能力決定自己命運的時期,過早的“分流”,對學生的心理易造成不良影響。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教授認為,中國目前的高考制度之所以難以改變,是由中國的現實大環境決定的,因為目前中國社會的誠信度不高,公辦大學受監督的程度不夠,所以一旦放開高考制度,降低分數在錄取中的重要性,就很難避免徇私舞弊、弄虛作假或通常說的“走后門”的情況,高考分數線雖然很“剛性”,照顧不到考生的方方面面,但畢竟這是一個可以嚴格遵循的“標準”。給來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學生帶來了可貴的“剛性”的公平競爭的機會。
(李貴薦自《新聞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