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小豆,又稱赤小豆。它為豆科植物赤豆的種子,其外為赤褐色或紅色外衣包裹,故而得名。
紅小豆營養(yǎng)價值豐富。據(jù)現(xiàn)代科學測定,每100克中含蛋白質20.2克,碳水化合物63.4克,鈣74毫克,磷305毫克,鐵7.4毫克。此外,還含有維生素B1、B2、煙酸、皂素等成分。
自古以來,紅小豆就被人們視為是一種多功能的補養(yǎng)食品。我國明代大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一些用紅小豆治病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證明。
其一,宋仁宗在東宮時,患了痄腮,命道士贊寧治療。道士取赤小豆70粒,搗爛為末,敷患處而愈。
其二,任承亮患惡瘡很嚴重,尚書傅永給他用藥敷治而愈。任問傅用的什么藥?答曰:赤小豆。
其三,有一和尚患發(fā)背(癰),潰爛如瓜。鄰家一傭人,介紹用赤小豆治之而愈。
其實,紅小豆用于治癰疽腫毒,歷代醫(yī)藥學家均有記載。
祖國醫(yī)學認為,紅小豆性甘平,具有除熱毒、消脹滿、利尿、通乳、補血之功效,主治心腎水腫、腮腺炎、痛腫膿血、乳汁不通等癥,尤以婦科中配藥方使用最多。
據(jù)考,紅小豆入藥最早載于《本草經(jīng)》,說紅小豆可以“下水腫,排癰腫膿血”。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中運用紅小豆與其他藥物配伍創(chuàng)制了“瓜蒂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赤豆當歸散”等方劑,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它的應用范圍。
《本草綱目》說紅小豆“治產(chǎn)難,下胞衣,通乳汁。和鯉魚、蠡魚、鯽魚、黃雌雞煮食,并能利水消腫”,“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腸,能入陰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嘔,而治下痢腸癖,解酒病,除寒熱癰腫,排膿散血……”。
歷代醫(yī)藥學家的臨床經(jīng)驗也說明,紅小豆具有消熱毒、利水消腫、健脾止瀉等功能,可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煩熱口渴諸癥。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紅小豆含有活性物質皂草甙,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腫作用,能解酒、解毒,對于腎臟病和心臟病均有一定療效。
在我國民間常用紅小豆滋補、治病的方法有:
乳汁不通紅小豆適量,加水煮湯,代茶飲之;或紅小豆250克,加粳米適量,煮粥食之。
瘡痛腫毒紅小豆適量,研末,用蛋清調涂患處。
產(chǎn)后惡露不下及腹痛紅小豆適量,微炒,水煎代茶,隨意飲用。
妊娠水腫及其他水腫紅小豆30克,麥片30克,加水適量,同煮成粥,再加入麥芽糖1匙即可;或紅小豆120克,鯉魚1條,陳皮6克,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爛,服食。
閉經(jīng)、痛經(jīng)紅小豆25克,粳米30克。清水洗凈,水煮成粥,加麥芽糖1匙調食。
細菌性痢疾紅小豆、糯米各60克。清水洗凈,水煮成粥(赤痢者加白糖60克,白痢者加紅糖60克),分1~2次服完。兒童酌減。
流行性腮腺炎紅小豆適量,研成細末,以雞蛋、蜂蜜、水、醋調成糊狀,敷于患處,涂抹面積略大于腮腺腫大范圍,每天1次。
丹毒紅小豆適量,研成粉末,以雞蛋清調成糊,敷患處,干后再換敷;或紅小豆18克,黃柏10克,清洗干凈,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煎成濃湯,內服。
妊娠后陰道出血(胎漏)出芽紅小豆適量,烘干研成末,制成小豆散,溫酒服用1克,每天服用3次。
急性腎炎紅小豆適量,水煮軟爛,加紅糖適量,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15~30克。
除煩止渴、利尿解酒紅小豆50克,白茅根100克。清水洗凈,加水適量,共煎煮,半熟加入洗凈的粳米200克,煮成粥,酒后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