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爆肚兒是一種回族的菜肴,也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許多外地人不知這是一種什么菜肴,甚至以為是一種爆炒的肚兒片。其實,這是一種蘸著作料吃的菜肴。爆肚兒的“爆”,是指猛然發生的事。爆肚兒,就是將牛羊肉的肚片兒,“猛然”放進煮沸的水中煮一下,再撈出來,蘸著作料吃。《燕都小食品雜詠》對爆肚的定義是:“以小方塊之生羊肚入湯鍋中,頃刻取出,謂之湯爆肚,以醬油、蔥、醋、麻醬汁等蘸而食之,肚即未經煮熟,自成極脆之品,食之者無法嚼爛,只整吞而已”。
爆肚兒在北京屬于大眾小吃,幾乎到處都可以吃到,享有盛名的有爆肚石、爆肚滿、爆肚王、爆肚張、爆肚馮、爆肚楊等。這些爆肚兒飯店有的始創于光緒年間,有的始創于民國年間,大都有百年或數十年的歷史,在制作爆肚兒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都有自家的絕活。如百年老店“金生隆”(爆肚馮),素以爆肚脆嫩,作料爽口為人稱道,水爆各色羊肚為老店一絕。西德順(爆肚王)用祖傳特制的作料做出的爆肚兒獨具風味,已申請了國家技術專利。
爆肚兒的原料就是牛羊的胃。羊的胃叫做散丹,牛的胃叫做百葉。如果細分,牛肚有4種:百葉、百葉尖、肚仁、厚頭等;羊肚有9種:散丹、肚仁、肚領、肚絲、蘑菇頭、食信、蘑菇、葫蘆等。這種劃分是根據消費者的不同喜好而逐漸形成的。散丹和百葉比較便宜,一般大眾喜歡吃,其它部位量少,價錢貴,一般大眾吃不起。過去,天橋、大柵欄的爆肚兒以牛百葉為主,制作簡單,面向百姓銷售;而東安市場的爆肚馮、爆肚王,以爆羊肚為主,制作精細。其顧客是財力雄厚的商賈或社會名流。
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在他的《雅舍談吃》中指出:肚兒是羊肚兒,口北的綿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幾部分:散丹、葫蘆、肚板兒、肚領兒,以肚領兒為最厚實。館子里賣的爆肚以肚領兒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仁兒有三種做法:芫爆、油爆、湯爆。目前常見的是“湯爆”,就是水爆肚兒。
制作爆肚兒的前提是原料新鮮。要用新宰殺的牛羊的胃,打理干凈,分隔成不同的部位,順著肉紋切成條,再橫切成小條。其次是爆肚兒的火候。爆肚兒的關鍵是火候,火候老了,嚼不動。爆肚兒的功夫全在一個“爆”字上。鍋里的水量要大、滾沸不止,火力充足。原料入湯,幾秒鐘便可以。如肚散丹5秒鐘、肚板7秒鐘,肚葫蘆、肚領、肚蘑菇8秒鐘、食管12秒鐘。最后是作料講究。吃爆肚兒要像吃涮羊肉那樣蘸著作料吃,但它的作料與涮羊肉的有區別。涮羊肉的味道厚重,爆肚兒的則要以清爽鮮香為主。其作料由醬油、米醋、芝麻醬、香油、豆腐乳、蝦油等配成,還要加蔥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等,放在一起調勻即可食用。
吃爆肚兒以每年的秋末冬初為最佳。吃爆肚時一次只夾一塊,要和香菜蔥一起蘸著調料吃。如果佐以酒水,那更是美不勝收。要是連續吃幾盤爆肚兒,必須是隨吃隨爆,這樣才能吃到口感最好的爆肚。爆肚兒由于部位不同,“齒感”也不同。這里所說的“齒感”,是指羊肚不同的部位咀嚼起來的感覺不一樣。如肚板、食信,就很脆,嚼起來齒間有聲;肚蘑菇,外行人第一次吃覺得像嚼膠皮,還有的總也嚼不爛,只能品嘗滋味后整塊咽下。當然也有好嚼、易碎的爆肚兒。
北京市內賣爆肚兒的飯店很多,吃爆肚兒一定要到名家老店去才能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