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各大產業進入了建設產業強國的戰略起步期。2006年濟南在經濟發展上貫徹實施“十一五”規劃,起步穩健,開局良好,在農村經濟建設、吸引外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濟南市經濟增長幅度不斷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繼續擴大,消費需求顯著增強,對外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城鄉居民收入曾加,“和諧濟南”建設取得新進展。

經濟增長推動城市建設
從濟南市統計局發布的2006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濟南市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協調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長質量也得到明顯提高。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008.3億元,同比增長.71.1%。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速分別為7.0%,18.4%17.0%。
濟南市堅持新型工業強市戰略,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打造濟南制造的品牌。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發展方向,扎實推進交通設備、電子信息,冶金鋼鐵、石化化纖、機械裝備、食品藥品六大產業集群發展。以骨干企業為重點,鼓勵企業有重點地實施自主創新計劃,在關鍵領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專利和技術標準,打造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品牌。
2006年濟南大型企業集團支撐作用也更加穩固。濟鋼、重汽 中石化股份濟南分公司、浪潮 將軍五大集團總量已超過全部工業的1/3,五大集團銷售收入合計達451.3億元,增長36.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
此外,服務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上半年,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95.5億元,同比增長18.5%,占整個第三產業的比重為,39.8%,提高1.8個百分點。對財政的貢獻加大。全融、信息旅游.會展等的加速發展為濟南發展省會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持。
經濟發展帶動城市建設,驅動都市圈規劃。濟南市作為山東中北部經濟中心,輻射和帶動作用與日俱增。如何把這種效應擴散和放大,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共贏格局,成為關注的重點。未來15年內,將以濟南市為核心,構筑“6+1”模式,打造環渤海經濟圈南翼、連接長三角、面向中原腹地的樞紐型都市圈呼之欲出。
新農村建設大步向前
2006年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起步年,濟南市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個大的發展。
用科學的發展觀整合農村工作的資源和力量,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快濟南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逐步把全市廣大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協調、治安良好、社會穩定、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2006年濟南市新農村建設的預期目標是,農業增加值達到140億元,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45元,增長9%,穩定糧食總產,主要農產品生產總量有新的增加,品質有新的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新的提高。
在具體實施工作中,突出做好以發展高效種養業為重點,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的工作。以發展生態農業為重點,加快生態城市建設步伐。堅持規模調大、品種調優、機制調活、效益調高的原則.充分發揮濟南市農業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做強畜牧業、做優蔬菜業,做大林果花卉業,積極發展水產業。同時,積極引導旅游觀光農業發展,規劃建設濟南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
加快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步伐,重點推動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力爭2007年轉移農村勞動力16萬人。重點加大農村“路水電醫學”等方面的投入,鞏固“村村通”成果,加快自來水普及,推動廣電通訊、寬帶網等現代服務設施向農村延伸。鞏固校舍危房改造成果,全面開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實施17處鄉鎮衛生院改造。
外向型經濟如焰張天
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及房地產業、服務業四大產業一直是濟南市利用外資的重點。2006年,濟南市對外經貿的一個重點就是要突破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市政建設和公用事業利用外資要突破1.5億美元。濟南市結合新一輪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在道路交通、舊城改造、房地產開發等領域全面向外資開放。
2006年1-10月份,濟南市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05個。合同外資額58902萬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44432萬美元,其它投資1447070萬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8615萬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4145萬美元。
為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推進招商引資工作,濟南市政府決定,每年5月份為全市外商服務月,集中開展為外商服務活動,進一步營造親商、助商、安商和富商的良好氛圍,全方位樹立濟南對外開放形象,促進濟南外資經濟的發展。
2006年5月,濟南市外經貿局組織開展了第三屆“外商服務月”活動。組織召開了駐濟重點外資企業總經理座談會,市政府主要領導與外商進行了面對面交流.聽取外商對政府改善服務和加快外經貿發展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外商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協調各縣(市)區普遍開通了外商投訴服務熱線電話,設立了投訴受理機構,形成了以市級外商服務熱線為龍頭,覆蓋全市的投訴受理網絡。外商服務月對濟南100家重點外商投資企業上門調查服務,解決其生產經營中的問題,集中受理解決外商投訴案件,并舉辦第二屆外國人說中國話比賽,活躍外商在濟南的文化生活。隨著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投資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外資企業在濟南市的存活率大幅度提高,由3年前的33%提高到78%。
此外,還舉辦了濟南首屆外商投資企業文化節,表彰了一大批外商投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家,有力地推動駐濟外企企業文化建設,使國內外現代管理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有機結合,建設誠信企業、促進濟南外商投資企業健康發展。
2006年,濟南市的發展環境總體上呈現出一個健康、有序的狀況,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濟南市被評選為“2006年中國全融十佳生態城市”,在“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市場創新與有效監管,金融生態與區域經濟”標準下,評分列第六。良好的市場環境對于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濟南市在放眼國際 吸引外資的同時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使省會經濟得到全面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