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尊敬父母和愛護子女在一些動物中蔚然成風。其中“母子鳥”的故事最為動人,被傳為佳話。
這是生活于地球最北端格陵蘭島的一種鳥類,它們母子互相牽掛,千里相隨。如果母鳥被逮住了,用不了多久,它的子女就一定會飛來尋找鳥媽媽。無論母鳥被藏在哪里,子女們總要想方設法與其團聚;倘若雛鳥被抓,鳥媽媽也必定四處尋覓,不論雛鳥被帶到多遠的地方,它都會設法讓其回到自己的懷抱。這種注重親情、和睦相處的精神,著實令人震撼和感動。
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它們為何有這份孝心呢,至今還是一個謎。
父母首先用餐。白尾鷲是一種生活在草原上的鳥類,多以野馬等動物的尸體為食。每次發現誘人的美味佳肴之后,它們從來不會蜂擁而上,你爭我奪,而是老者優先,給予長輩特別的照顧。老鷲在飽餐一頓之后,便飛到附近的高山上擔負起警戒任務,讓兒女們能安全放心地進餐。當老烏鴉飛不動無法覓食時,子女們會主動地擔負起贍養的職責,在哺育自己后代的同時,不辭辛勞地捕捉昆蟲去喂父母,直到它們壽終正寢,為其送終之后,方肯離去。在自然界里,經常可以看到這種動人的情景:烏鴉在找到食物后,不是只顧自己飽餐一頓,而要大聲鳴叫,先讓父母來享用。等到老烏鴉食用之后,再讓雛鳥慢慢地啄食,自己卻飛往高處站崗放哨。
父母受到保護。出于對父母生命安全的考慮,澳大利亞的彩虹鸚鵡和英國的禿鼻烏鴉等總是以垂直方向群棲。它們安排年幼的鳥在低處停棲,而年長的鳥卻享有在高處停棲的特權。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防御來自地面天敵的突然襲擊,確保父母的安全。美國的棕頭椋鳥和加拿大的紅翅鶇等鳥類在群棲時,則采取水平的方式。它們讓年紀大的鳥居最內層,而身強力壯的鳥則在最外層,因為一旦遭遇進攻,前者要比后者安全得多。
古今中外,描寫父愛和母愛的話語不計其數,其中“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句為最真實的寫照。在自然界里,一些動物的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
舍命護子女。在生下小駱駝后,母駱駝保持著極高的警惕性,無論誰都別想靠近一步。它非常有耐性,寸步不離地守候在小駱駝旁邊,等著剛剛降臨人世間的孩子能夠自己堅強地站起來。小駱駝從呱呱落地到傲然屹立,需要奮力掙扎一個半小時左右。對于它們母子來說,這可是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時時刻刻都充滿著危險。因為常常有饑腸轆轆的群狼聞訊而來,它們貪婪的賊眼閃著綠光,恨不得把駱駝母子撕成碎片,飽餐一頓。然而,母駱駝卻臨危不懼,決不丟棄小駱駝只顧自己逃命,而是與狼群展開激烈的搏斗,與自己的孩子共存亡。母駱駝幸運時能把狼群擊退,反之則與小駱駝一起成為狼群的美味佳肴,而廝殺的結果往往是后者。倘若剛生下來的小駱駝體力不好,因腿軟很久都站不起來,那么它們母子一定難以逃脫死亡的厄運。因為母駱駝肯定會堅持等下去,絕對不會拋下自己的子女一走了之,它就像一個“保護神”一樣,盡心盡責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即使這時有好心的人想過來幫忙,面對著如同“瘋子”一樣的母駱駝,也無法靠近。千百年來,正是這種倔強的母愛,才使得駱駝得以在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的沙漠中繁衍生息,代代相傳。
精心育子女。南極的成年企鵝很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從來不對它們嬌生慣養。小企鵝在互相競爭的環境中成長,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成年企鵝在海中覓食時,把小企鵝留在岸上。捕魚回來后,它并不急于馬上給嗷嗷待哺的幼鳥喂食,而是對跑上前來爭奪自己口中食物的小企鵝不予理睬,扭頭就跑。子女們在后面艱難地拼命追趕,父母卻毫無同情憐憫之心。這種“逐食賽跑”能持續1分鐘甚至更長的時間。本來在冰天雪地里食物就來之不易,為何還要迫使小企鵝急速地為食物而奔跑,消耗大量的能量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條可以肯定,那就是要練就小企鵝適應艱苦環境的本領。“逐食賽跑”的結果是只有一只小企鵝能夠得到食物,因為它速度最快。應該說,跑在最前面的小企鵝往往是最強壯的后代。在惡劣的環境里,食物短缺,無法同時保證更多的小企鵝健康成長。那么,何不給其中一個最強壯的以更多的關心,使其得以存活下來并茁壯生長?這就是成年企鵝的“優育”策略。
動物尚能尊老愛幼,注重親情,這給人類以莫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