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心理現實。人類的自卑感,是精神分析學派心理學家首先提出,而后廣泛流行的術語。從廣義上講,它泛指對自己持批判或否定的任何態度,而在這種態度的背后,則是一種無能感、無力感、弱小感或恐懼感。從這些基本感受出發,我們可以看出自卑感是人人具有的,只不過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感起源于幼年時期由于無能,因而產生的不勝任、痛苦的感覺?,F在,一般指個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或其他原因(如智力、記憶力、判斷力、氣質、性格、技能等等欠佳)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個方面或幾個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心理易使人孤立、離群、抑制自信心和榮譽感。當人的某種能力缺陷受到周圍人們的輕視、嘲笑、侮辱時,這種自卑心理往往會大大加強,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表現出來,由此上升為“自卑情結”。
自卑來源于我們自身的機體內部,是人類天生脆弱和不完善的表征。但是,正像我們所說的適度緊張可以推動人的進取心一樣,自卑也使我們去追求優越感和成就感,從而獲得自我實現和自我價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失去雙臂的人可以鍛煉用腳寫字;失明的人,聽覺就變得靈敏起來了。實際上,人對付自己的自卑心理和自卑感,也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精神分析心理學術語把這種行為稱做“補償法”,即對于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不足,經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彌補或代償,來減輕心理的不安之感。例如,口吃的人經過多方面的長期訓練,克服了口吃的毛病,成為雄辯的演說家;一個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較差的人,總想在繪畫上有所成就;失去丈夫的婦女,常對兒女加倍疼愛等等。所以,人的長處往往就是自己的短處——自卑之處所造就的。
反過來說,我們有了成就感和優越感,并不代表自卑感就消失了,它依然存在。這時它的作用是促使人繼續保持進取的狀態,同時也提醒人不能陶醉于成就感和優越感,飄飄然地使雙腳離開地面,喪失現實感。所以,適度的自卑感的存在對人的發展是有利的。
(孫飛飛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