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1946年提出“中間地帶”,到1964年提出“兩個中間地帶”,再到他晚年劃分“三個世界”,這三者是一脈相承的。我想著重談談“中間地帶”思想的提出。這個思想在毛澤東的國際戰略思想中最有代表性,對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的影響也最大。同時,這個思想的提出也是一個標志。從這時起,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自主地判斷國際形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至戰后初期,國際形勢錯綜復雜。這一時期,毛澤東最關注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美蘇關系的演變,二是美蘇兩國對華政策的走向,三是戰后國際形勢對中國前途的影響。由于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向不是一下明朗的,毛澤東的總體估計前后發生過很大變化。

最初,毛澤東估計,戰后國際上將維持美蘇合作的局面。他由此出發來考慮中共的對內對外政策。1944年,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根瑟·史坦因談話時指出:“中國不能只和一個強國或者一群強國發生友善的關系”,而應該在互相尊重獨立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與各國的關系。他說,無論依賴蘇聯而冷淡美國,或只依賴美國而對蘇聯表示仇視、懷疑都是同樣的錯誤。“要想依賴資本主義國家以及蘇聯之間的沖突的惡化而從中取利,是非常危險的……這是同等地違反了中國自己的利益和世界的利益”。毛澤東當時主張:“中國能夠而且必須成為兩個陣營間的橋梁之一,而不能以摩擦地帶之一的地位來贏取外國的支持。”直到1945年底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來華調處國共關系時,周恩來還重申了中共的這個主張。戰后初期,中共對外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爭取美英蘇三國贊助中國的和平,以避免內戰,對內政策的目標是建立有國共兩黨和其他黨派參加的民主聯合政府。然而,此后由于國共內戰的爆發和美蘇冷戰的出現,毛澤東原先的設想失去了實現的可能。現在,人們只知道毛澤東后來主張“一邊倒”,而不知道他還有過與此完全不同的設想。
從1946年3月起,無論是國際形勢還是國內形勢都迅速地惡化了。一時間輿論對美蘇之間是否會爆發戰爭議論紛紛,人們對美蘇戰爭的擔心實際也是對國共內戰的擔心。當年4月,毛澤東撰寫了《關于目前國際形勢的幾點估計》。這篇短文表明,毛澤東沒有被一時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他對美蘇之間不會爆發戰爭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他極其鮮明地提出,美蘇之間的妥協并不要求各國人民跟著實行妥協,各國人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斗爭。毛澤東所針對的,不僅是當時中共黨內和同情中共的民主人士的模糊認識,實際也是針對蘇共的一貫做法,即當蘇聯在國際范圍內謀求與某種國際勢力妥協時,便要求各國人民在各自的國內斗爭中跟著實行妥協。從毛澤東對國際問題認識的發展過程來看,這篇短文非常重要,它不僅解決了如何判斷戰后國際形勢的問題,也解決了國際局勢的發展與中國革命前途之間的關系問題,標志著毛澤東在思想上擺脫了以往美蘇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前途這種觀念的束縛。
時隔不久,毛澤東又進一步提出一系列著名論斷,由此形成特色鮮明、對中國共產黨和未來的新中國外交具有長期指導意義的國際問題理論。1946年8月,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第一次提出“中間地帶”的思想。他強調指出:戰后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充滿著民主勢力與反民主勢力之間的斗爭,蘇聯是世界民主力量的“主要柱石”,美國是“世界反動勢力的堡壘”;但是,戰后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不是美蘇之間會爆發一場戰爭并引起新的世界大戰,這是因為在美蘇之間隔著一個由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構成的遼闊的中間地帶;戰后世界面臨的現實問題是美國力圖控制和侵略包括中國在內的中間地帶國家。
從中國革命的角度來看,“中間地帶”的提出具有三個重要意義:第一,它對各種國際政治勢力作了獨具特色的劃分,指明了中國在國際斗爭中的實際地位。第二,它明確了現階段中國革命在國際上的敵友關系,為戰后時期中共的國際統一戰線政策奠定了基礎。第三,在“中間地帶”的概念中隱含著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即:中共與蘇聯在國際范圍內所進行的斗爭,有緊密聯系的一面,這必然要求雙方互相配合,但雙方所進行的斗爭在性質和內容上又有互相區別的一面,這又意味著雙方必須根據各自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斗爭形式和策略。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間地帶”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國際斗爭中有了更加明確的主體意識。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于它的實踐性。既能以極其開闊的視野縱覽全局,又能把思考的焦點高度集中到解決中國革命面臨的最關鍵的實際問題上,在既定的環境中找到最有利于中國革命發展的道路和策略,這正是毛澤東的過人之處。
1947年9月,歐洲共產黨情報局成立后發表宣言稱,世界已經形成以蘇聯為首的民主反帝陣營和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此后將近十年,毛澤東沒有使用“中間地帶”的提法,直到1957年11月他在莫斯科參加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會的發言中才又重新提出。1964年,毛澤東進一步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的思想。晚年,他又提出了聯美抗蘇的“一條線”戰略和劃分“三個世界”的思想。“三個世界”的戰略劃分,打破了戰后兩極體系的觀念,適應了國際形勢的變化,結束了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外交指導思想的極度混亂。毛澤東一生中提出的最后一個大戰略,從形式上說是對他鼎盛之年提出的“兩個陣營”和“一個中間地帶”的思想以及建立國際統一戰線策略的某種復歸。
(本專輯文章均根據采訪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