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俄羅斯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以來,兩國友好關系不斷發展。回憶半個世紀前的中蘇友好活動,追憶中蘇友協(“中蘇友好協會”的簡稱)的歷史,不禁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新中國第一個友協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相對抗的局面。新中國誕生前夕,毛主席于1949年6月30日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一邊倒”的方針,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新中國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我們要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學習蘇聯的高潮,來建設我們的國家”。
1949年7月16日,在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的愛國民主人士聚會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中蘇友協發起人大會,會議選出宋慶齡、劉少奇、周恩來、郭沫若、吳玉章、李濟深、沈鈞儒、黃炎培等81人組成主席團,正式啟動成立中蘇友協的籌備工作。
中蘇友協籌委會由錢俊瑞負責主持,張仲實等具體操作。我作為剛畢業的學生,有幸參加了中蘇友協籌備、成立和成立后的各項具體工作。當時籌委會食宿辦公均在南河沿翠明莊(原中組部招待所)和BOKC(原蘇聯對外文協),全體干部響應錢俊瑞“大干50天,成立中蘇友協總會”的號召,夜以繼日地工作。
長期居住在上海、一直為建造中蘇友誼大廈而操勞的宋慶齡女士,接受毛主席、周總理的邀請,于8月28日由鄧穎超同志陪同專程來到北平,參加全國政協和中蘇友協的籌備工作。毛主席、周總理及各界知名人士50多人到前門火車站迎接。
同年9月6日,籌備會議在北京飯店(老樓)召開,宋慶齡、朱德、林伯渠、李濟深、邵力子、李立三、陸定一等出席。會議由周總理主持,一致推舉宋慶齡為籌委會主任,并通過中蘇友協章程草案及有關事項,為其正式成立奠定了法理基礎。
10月5日下午,中蘇友好協會總會成立大會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友協組織。各界代表及知名人士一千多人參加,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宋慶齡、朱德、吳玉章、董必武、張瀾、陳云等出席。會議由宋慶齡主持,通過了中蘇友協章程并選出領導人。劉少奇當選為會長,宋慶齡、吳玉章、李濟深、沈鈞儒、張瀾、黃炎培為副會長,錢俊瑞任總干事,同時選出理事197人。劉少奇在講話中明確指出:成立中蘇友協“就是要增進與鞏固中蘇兩國人民的兄弟般的友誼和合作,促進中蘇兩大民族的一切智慧和經驗的交流”。
專程前來的蘇聯文化藝術代表團團長法捷耶夫和蘇聯對外文化協會代表馬爾科夫也相繼致辭表示祝賀。
全國最大的群眾團體之一
中蘇友協總會成立后,劉少奇會長親自抓工作、聽匯報、主持會議,并提出了許多重要指示。與此同時,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聯絡部、研究出版部、圖書資料室、服務部(負責俄文夜校、電影放映、圖片制作)等部門先后組建起來。總會的機關報是《中蘇友好報》(四開雙周報,郭沫若題寫報名),刊物為《中蘇友好》,總編輯為《人民日報》原副總編廖經天同志。
中蘇友協總會成立后,各大區、省、市、自治區迅速成立了各級中蘇友協組織,北京市中蘇友協會長是彭真同志,上海市中蘇友協會長是陳毅同志。截至1954年,全國已建立友協機構65處,專職干部652人,俄文夜校78所、學員14890人,友好館(宮)28座,全國會員達3890萬人。從1953年起又在全國啟動發展團體會員工作,從而使會員人數1955年和1956年前后猛增至6800萬人,與工會、青年團、婦聯組織并列,成為全國最大的群眾團體之一。中蘇友好理念逐漸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不少分會都辦有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中蘇友好報刊,據不完全統計,直到“文革”前夕,全國中蘇友協組織共提供相關宣傳材料1800多種、4600多萬冊。
為向蘇聯人民介紹新中國的成就,中蘇友協總會又于1955年創辦了對開俄文大報《俄文友好報》(總編輯為林朗),在國內編譯制版,空運到莫斯科印刷發放,每期印報達六七萬份,受到蘇聯和東歐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
讓中蘇友好深入人心
中蘇友協總會的誕生,標志著中蘇友好邁向一個新里程的開始。章程明確規定,中蘇友協的宗旨是“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的友好關系,增進兩國文化、經濟及各方面的聯系和合作,介紹蘇聯政治、經濟及文化建設的經驗和科學成就,加強中蘇兩國在爭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爭中的緊密團結”。
上世紀50年代,每逢十月革命節、蘇聯建軍節、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日以及列寧誕辰等重大節日或紀念日,中蘇友協總會都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慶祝活動,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民主黨派主要負責人都會應邀出席并講話。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壽辰,懷仁堂舉行盛大慶祝晚會,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李濟深、吳玉章等領導及首都各界知名人士一千多人,頂寒風、冒雪雨早早來到會場。懷仁堂紅燈高掛,喜氣洋洋。劉少奇會長宣布祝壽大會開始,會議通過了給斯大林的致敬電。周總理帶領大家高呼“斯大林萬歲”,全場一派歡騰,掌聲雷動。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中南區中蘇友協還派出巡回宣傳車,隨帶一些影片和圖片資料,到南方數省廣大農村進行宣傳,進行悼念。
新中國成立初,美國影片禁映,國產片一時又滿足不了廣大群眾的需求,故大量進口蘇聯影片,截至“文革”前,約計四五百部。在1952年舉辦中蘇友好月期間,全國各地都廣泛舉辦了蘇聯電影展,放映了《列寧在1918》、《帶槍的人》、《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大血戰》等優秀影片;全國67個大中城市共放映電影4.6萬余場,觀眾達4000多萬人次,其中上海540萬人口,觀眾竟達590萬人次,盛況空前。
1954年10月,在北京“蘇聯展覽館”(即今日的“北京展覽館”)舉辦了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全部展品1.15萬余件。在北京展出后,還相繼在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巡回展覽,直到1956年7月才落下帷幕,觀眾達1125萬人次。
最令人難忘的是,自1952年11月7日到12月6日,為慶祝十月革命節35周年,全國各大城市舉辦了盛況空前的“中蘇友好月”活動。11月6日,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辦了“中蘇友好月”開幕式,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李濟深、吳玉章等出席,在京蘇聯專家及各國駐華使節都應邀出席,專程來華訪問的蘇聯紅旗歌舞團也參加了開幕式。“中蘇友好月”活動聲勢浩大,形式多樣,覆蓋面廣,是一次展示中蘇友好的大規模宣傳教育活動。
從半癱瘓狀態到名存實亡
1956年蘇共20大后,中蘇兩黨公開出現分歧。隨著兩國關系的不斷惡化,中蘇友協的工作舉步維艱,日益陷于半癱瘓狀態,許多重要工作逐漸由外事部門取代。但某些日常活動并沒有完全停止,重大節日以及文化名人的紀念日照例舉辦慶祝活動,兩國照常互派代表團,交換宣傳材料。因此,中蘇友協仍像一條紐帶,在一定程度上維系著中蘇兩國時好時壞的關系。后來,中蘇關系日益惡化,中蘇友協很難開展工作。到“文革”后期,總會機關全體人員下放干校勞動,總會的牌子也干脆被摘掉。各地中蘇友協組織也采取相應措施,合并到外事部門。從此,中蘇友協名存實亡。
中蘇友協總會從1949年成立到“文革”期間停止活動,歷時約20個春秋。在當時全國萬千友協工作者的努力下,中蘇友協為貫徹執行“一邊倒”方針,加強兩國人民的兄弟友好情誼,維系兩國的友好關系和推動世界和平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新中國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