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崛起,國內外近年討論不斷,但是各方似乎至今并未達成共識。國際上,“中國將成為超級大國”的說法,與關于“中國崛起的陰暗面”的討論同時存在;在國內,對中國是否正在或者已經“崛起”有很多不同意見。筆者以為,對中國發展的認識關系到中國外交定位、中美關系、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需要對事物做一全面的認識。
近年來,大家談論“崛起”較多,另一個詞被提起的頻率卻大大下降了,這就是“現代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曾是非常鼓舞人的口號。20多年過去了,我們發現,“現代化”是一個遠比我們當初的想像更為復雜和艱巨的概念。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目前并未全面現代化,更重要的是,其實這四個“器物”層面的現代化,遠不是現代化的全部內容?!艾F代化”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的“性質問題”或者說是“質量問題”。在從“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轉型的過程中,我們還有漫長的道路需要跋涉。正是由于現代市場經濟、民主法制以及現代文化建設尚未成熟,才會造成所謂“中國崛起的陰暗面”——腐敗、環境惡化、企業競爭力不高、信仰危機,等等。
另一方面,中國幾十年來方方面面在數量上的巨大提高,又是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人民的生活水平、國民生產總值、科技水平、國防能力、企業“走出去”的程度等,無論在絕對值還是在世界的相對地位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所謂崛起,其實是說中國總體力量在世界中的相對位置。這個位置在幾十年間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否認中國在崛起,不僅有悖事實,而且說出來別人也不相信,反而認為中國是在“隱藏實力”、“臥薪嘗膽”。
因此,有關中國發展的基本判斷應該是,中國是一個尚未實現現代化、但是已經在崛起的國家;是一個在質量上尚未完成現代社會轉型、但在數量上已經實現大國崛起的國家。
數量的崛起當然是以質量的轉型為驅動力的。歷史上,任何一個大國在數量上崛起,都伴隨著在質量上的轉型。但是,中國的幅員和人口有一個巨大的“規模效應”,因而造成在質量上的轉型遠未到位的情況下,數量上的崛起已經非常驚人的現象。溫總理曾多次講過這個等式:“多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可以變成很大的問題;多么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可以變為一個很小的數目?!蔽覀兲子眠@個等式,一點點質量上的成功改進,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非常大的數字??梢哉f,由于中國前無古人的規模,當代中國在質量與數量、現代化與崛起之間的差距之大,也是前無古人的。這是中國崛起與歷史上其他大國崛起的一個不同之處,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一個當代中國的獨特國情,也是造成國內外圍繞“中國崛起”現象爭論不休的根本原因。
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的研究者要盡可能地擺脫個人情感對研究的干擾,無論我們對中國的發展感到驕傲抑或感到任重道遠,都不應該片面地去強調事物的一個方面;同時,政策的研究者不是未來學家,更不是預言家。他們所關注的是當下和近中期的事實,并據以提出進一步的對策。中國在近中期將繼續快速發展,同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完成現代化的轉型,這樣一個事實學術界應該是有共識的。
因此,中國外交的身份定位就應該建立在對這一國情的判斷之上。其一,中國是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理應在全球和地區事務中發揮相應的影響。其二,中國的目標是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因此理應做現代國際體系的維護者和支持者。其三,中國將長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階段以及歷史經驗將使中國有可能更好地理解發展中國家、非西方文明國家的價值與利益,從而在戰略上維護和支持國際體系的同時,與其他國家一道改革這個體系,緩和體系內部的矛盾沖突,使之更公平、更和諧。
近幾個月,在當今世界的兩大熱點——伊核與朝核問題上,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中國獨特而積極的作用。一方面,不擴散體制事關國際安全體系的穩定,安理會各國為此發出了一致的聲音。在朝鮮試射導彈后安理會通過1695號決議;在伊朗問題上安理會通過1696號決議,要求伊朗最遲在8月31日完全停止與鈾濃縮有關的活動和再處理活動。另一方面,在中、俄等國的反對下,美、日、歐等國做了一定的妥協和讓步,未在相關決議中援引有可能使事態惡化的《聯合國憲章》第七章的表述。這樣一種角色,應該就是美國人所說的“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中國人說的“建設性合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