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緣何要“出國”
據悉,當年徽商休憩、品茶的一座茶樓“翠屏居”如今堆滿了雜物,海外的商人卻相中了這依然古色古香的民居,準備將其整體“移民”到國外。最終當地政府根據“皖南古民居保護條例”,對海外搬遷緊急叫停。
皖南古民居,是指安徽省境內長江以南地區建于1911年以前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民宅、祠堂、牌坊、書院、樓、臺、亭、閣等民用建筑物。它們古香古色,散落在青山環繞、綠水相伴的古村落里,被稱為清新而典雅的“中國畫中的鄉村”。
“翠屏居”雖算不上是皖南古民居的佼佼者,但也獨具味道。這座位于安徽池州市石臺縣的古茶樓,立于“古徽道”旁,見證了徽州文化最近200多年的變遷。如今,茶樓早已閑置,里面堆滿雜物,外商見狀有意將其整體遷往瑞典加以保護恢復其茶樓真身。“翠屏居”的老房子連同院子占地392平方米,為二層跑馬樓式,四合五開間磚木結構。迎門是一個天井,四壁是雕花木刻,木雕窗上雕刻著人物圖案。該房現主人是該家族第六代子孫,據他說:“當年僅雕花木刻,五六個工匠就花了三年時間。現在由于家里承擔不起房子每年的維修費用,政府又不出錢,盡管舍不得讓它搬走,但總比眼睜睜地看它倒掉好。”
其實,在“翠屏居”之前,就有古民居“出國”了。1997年,在安徽省黃山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蔭馀堂”“移民”美國。“蔭馀堂”是一幢四合五開間磚木結構的跑馬樓。根據當時的認定標準,“蔭馀堂”沒有被列入文物保護對象。2003年6月,“蔭馀堂”連同擴建后的博物館一起在美對公眾開放,目前其主題網站已躋身美國十大網站之列。如今,黃山“蔭馀堂”徽文化研究院準備在原址重建“蔭馀堂”。

盧浮宮金字塔再起爭議
美籍華裔建筑設計師貝聿銘為巴黎盧浮宮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在1989年落成后曾飽受非議,一些批評者指責這個新入口是一顆假鉆石,但堅決支持貝聿銘設計方案的已故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則稱之為其任內取得的最值得驕傲的成績之一。
17年后,這座玻璃金字塔再次引起人們的爭議。由于其地下廳無法容納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參觀者,盧浮宮博物館不得不再次邀請貝聿銘為其擴充空間提出解決方案。89歲的貝聿銘對此也深有感受,“我很驚訝地看到,這個地下廳越來越像一個機場,人們在繩子內排起長隊,到處都顯得很擁擠,這不是一個讓人感覺舒適的地方。”調查顯示,玻璃金字塔已成為盧浮宮中三件最知名的藝術品之一,排在《蒙娜麗莎》和維納斯雕像之后。其名聲遠遠超過該博物館收藏的其他30萬件藝術品。雖然盧浮宮有多處入口,但三分之二的參觀者堅持要從玻璃金字塔進入展廳。貝聿銘說,他希望將金字塔改變成更像他以前設計的樣子,一個供人們交談的地方。

拍賣希特勒畫作靠簽名
納粹頭子希特勒曾經是個“壯志未酬”的畫家。9月,他在一戰期間創作的21幅畫作將在英國被拍賣,雖然畫作本身的藝術水平實在不怎么樣,但因為有了希特勒的簽名而變得價值不菲,估計每幅畫的起拍價將達到3000英鎊。這批畫此前藏在比利時與法國交界處的一個閣樓的舊箱子里,距離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駐地不遠。當時,20多歲的希特勒還是一名下士,創作這些畫的時間大約在1916年~1918年間,最小畫的與明信片差不多,最大的畫長25厘米、寬20厘米。
據希特勒的回憶,他曾畫過1000余幅畫。雖然他的畫沒什么藝術價值,但他很樂意將自己的水彩畫作為禮物送人,希姆萊、墨索里尼都曾收到過希特勒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