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保護農民利益,加速農產品流通,打破壟斷和提高競爭水平等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內蒙古是農牧業大區,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牧業經營體制處于小農經濟狀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加入WTO后,小農戶及其極小的生產規模,在與國內外兩個大市場的對接中,沒有能力獲得充分信息并做出有效決策,農牧業生產具有盲目性,農畜產品賣難問題仍較突出;分散的小農戶組織化程度低,沒有形成代表農牧民自身利益的組織或團體,在市場談判中處于被動地位,農牧民的利益沒有保障。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方式始終難于實現農業標準化、專業化生產, 農畜產品的市場認同度和競爭力較低,這些實實在在的困難與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牧區經濟的發展和農牧民收入的穩步提高。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牧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和核心。因此,研究借鑒國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做法和經驗,對于加強農牧民間的合作,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增加農牧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類型及特點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國外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因各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類型。根據它們的顯著特征,可以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專業合作社
這類合作社的主要特點是專業性強,即以某一產品或某種功能為對象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小麥合作社、漁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等。此類合作社在德國、法國較多。這類合作社一般規模都比較大,本身就是經濟實體。
(二)綜合性合作社
此類合作社的主要特點是以綜合性為主,在日本、韓國、印度、泰國以及我國臺灣所建的合作社都屬于這一類型。綜合性合作社,根據農民的需要,開展多種多樣的服務,如組織農民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向農民提供生產資料購買、金融、共濟、技術經營指導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如日本的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農林中央金庫,全國信用農業協同組合協會等都屬于此類合作社。
(三)跨區域合作社
其主要特點是跨區域合作與聯合,以共同銷售為主。此類合作社在美國、加拿大較多。在美國,銷售合作社的歷史最長,數量多,經銷的農產品幾乎覆蓋所有的農產品品種。在加拿大,農業銷售合作社是經營最成功的合作社之一,有1/3的農產品是合作社經營的。
二、國外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功經驗
(一)民主辦會,自我管理
國外農村合作組織都是由農民自愿聯合組織起來的各種形式的合作社、組合或聯盟。它的業務包括對農業技術和農業經營的指導,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購置,農產品的加工儲存和銷售等。在合作社內部堅持“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則,實行民主辦會,民主監督,民主決策合作社的重大事宜;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主開展經營活動等。
(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在國外特別是在歐美國家,農民一般是在一定程度上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和獨立經營權的農場主,合作社一般是在不改變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農戶自愿入股形成的。合作社內部產權清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財產屬合作社成員集體所有,合作社盈余按社員交易額返還入社社員,投資入股也給一定的報酬,但如合作社破產,要先償還債務,再退還最初入社資金,然后再將剩余財產平均分配。
(三)以維護農民的利益出發,堅持服務為宗旨
堅持服務為宗旨,在發達國家的合作社章程和實踐中均得到充分的體現。美國農場主合作社的目標,是以最好的價格和服務向農場主提供生產資料和出售農場主的農產品,并保證集團對政府經濟政策的影響。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法》第8章規定:“組合以通過其所從事的事業最大限度地為其組織成員服務為目的,而不得以盈利為目的進行其事業的經營?!痹趯嵺`中,發達國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不以盈利而是以農民服務為宗旨,即通過自身的業務活動,為成員的生產、生活提供綜合化、社會化的服務,以此來保護其成員的利益。
(四)法律保護
德國是世界合作社發祥地,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來又多次修改完善。美國為支持合作社的發展,于1926年制定了合作社銷售法。日本早在1947年就頒布了《農業協同組合法》,并在60年代又進行重新修訂。這是日本為促進和保護農協的發展而制定的專門法律,明確規定了農協不同于經濟團體和政治團體,是特別法人;承認農協自主經營權和民主管理權,以保證不受行政干擾,確保農民的經濟地位,規定農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經營團體,是服務機構,農協各種事業所獲收入歸農協成員所有。
(五)政府重視與支持
在國外,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體現在各級政府制定的農業政策、稅收及金融政策等方面。法國在各種農業合作社創辦時,政府給予投資津貼,免去其應交的工商利潤稅、營業稅和地產稅,還給予低息貸款。德國對合作社的管理費用實施補貼,第一年補貼費用總額的60%,第二年為40%,第三年為20%。意大利國有能源部門向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用油價格比城市低50%,農業用電價格比非農業用電低1/3。
三、國外經驗對內蒙古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啟示
從內蒙古農村牧區的現狀和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的特點,結合國外的基本經驗,在推進內蒙古農村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時,應重點考慮以下幾點:
(一)制定扶持政策
農村牧區合作經濟組織是一項新生事物,目前尚處于探索階段,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和政策扶持。各級政府要轉變職能,優化環境,突出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產業政策。自治區各級政府應根據當地農牧業產業發展方向,用產業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農牧民興辦各種不同類型的合作經營組織;二是資金政策。農村牧區新型合作經濟組織作為集體所有制的一種有效實現形式,一般來講是勞動聯合為主,在經營中一般都受到資金的限制。因此建議自治區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專項用于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信息網絡、綠色食品認證、培育品牌、基地建設和培訓等。三是稅收政策。由于農牧業是弱質產業,農牧民又是弱勢群體,建議政府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寬松環境,以利于這一新生事物發展壯大。
(二)加快立法進程
國外合作社是依據《合作社法》建立的,其運行機制也是在《合作社法》的嚴格規范下形成的。我國建國以來至今沒有制定出一部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法律法規,根據國外其他國家的經驗,要想完善我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應盡快制定《農村組織法》《合作社法》,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真正成為農牧民自己的組織。因此,建議在國家尚未出臺法律、法規之前,從內蒙古的實際情況出發,抓緊制定出一部既符合國際慣例又適合內蒙古實際的《內蒙古農村牧區經營組織管理條例》,以便依法引導、扶持、規范、保護其健康發展。
(三)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
在國外,農業產業化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低水平的傳統農業與現代市場消費之間的矛盾,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結合起來。一是支持農牧民與企業以土地、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入股,參與產業化經營,從加工和流通環節分得利潤;二是鼓勵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建立相對穩定的農畜產品基地,采取建立風險金、實行保護價收購和返還利潤等多種方式,減少農牧戶風險;三是建立擔保型利益聯結方式,在契約聯結的基礎上,組織合作經濟組織作為擔保人,把龍頭企業與農牧戶聯結起來,督促、保證契約的履行。
(四)進一步規范管理機制
一個好的制度和章程是合作經濟組織得以存在和正常運行的保證。因此,在發展農村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工作中,要正確處理發展與引導的關系,指導合作經濟組織內部要完善運行機制,以規范促發展。一是建立保障機制。合作經濟組織都要建立內部章程,制定財務管理、民主監督、經營決策等規章制度,并通過簽訂合同、協議、契約等,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各自的行為。二是建立利益保護機制。正確處理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牧戶的利益分配關系,使專業合作經營組織與農牧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既保持成員利益,又使合作經營組織自身能夠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