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邁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但要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必須制定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并嚴格執行。目前,我國的市場化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存在一些問題。研究現存經濟問題及對策才能推進經濟健康發展。
一、壟斷問題及對策
壟斷包括企業壟斷和行政壟斷。形成壟斷的最基本條件是進入限制,即其他企業或部門無法進入這一市場。壟斷的本質是限制價格在市場經濟中合理調節生產和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從短期看,壟斷能夠導致產品價格上漲和質量下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從長期看,壟斷會導致企業的生產效率低下和國家的經濟短缺。同時,企業為謀求壟斷地位而向政府游說,進而出現尋租現象。
我國的電信行業、鐵道行業、電力行業、石油天然氣行業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壟斷,同時我國存在行政壟斷、地區封鎖。比如:我國石油產業主要是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企業壟斷。其中,中石油擁有全國石油和天然氣礦權登記面積的83%;中石化和中海油則分割了南方油田和海上油田。2003年原油總產量中,中石油約占64%,中石化約為21%,中海油約為15%。在成品油市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份額分別為40%和57.8%。壟斷程度如此之高,世界罕見。解決壟斷問題需采用以下措施:1.建立法律保障。要有一個保護公平競爭的制度;要有一個保護財產的制度,即只要是合法的財產,無論是國有還是私有的財產都神圣不可侵犯;要有一個保護信用的制度。2.吸收社會資本進入壟斷行業。競爭與效率的提高關系密切。例如,彩電因為競爭,價格不斷下降,消費者不斷受益。但壟斷性產品價格不降反升,因為他們的效率不高。如果允許社會資本進入從而產生競爭,結果會提高企業效率。3.加強監督、管理。打破地區封鎖,逐步消除行政壟斷,建立健康、自由的市場經濟。
二、投資型增長方式的問題及對策
勞動與資本的投入引起的經濟增長為投資型增長,技術進步引起的增長為技術型增長。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資本和勞動的數量增加十分重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并成為增長的首要源泉。
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投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據統計,2006年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42371億元,同比增長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個百分點,在大規模的投資中,有一部分是無效投資。例如:鋼鐵行業、電解鋁行業、房地產行業等投資過度膨脹,形成一些嚴重過剩的生產能力。從長期看這種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對能源、原材料的日益擴張的需要最終導致這些部門供給不足,極易導致投資膨脹。
流動性過剩和地方政府投資沖動,是導致本輪固定資產增長過快的兩個重要因素,政府應通過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嚴格控制土地和信貸這兩個閘門來控制投資的過快增長。同時我們應大力促進技術發展與創新。1.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的本質,是在保護技術創新者的利益和積極性的前提下,有償的擴散技術。如果沒有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知識產權在市場上不會獲得價值,就沒有人愿意去技術創新。2.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共性技術和共享技術的供應能力。3.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發明人和創造者的積極性。4.加快技術市場的建設,促進技術的轉移、轉化和利用。總之,我們必須實現由投入型經濟增長向技術型經濟增長的轉變。
三、社會公平問題及對策
當前我國社會分化呈現幾個特點:貧富差距仍在攀升;財富集中化比較高;城鄉分化和區域間的分化更為嚴峻;城市內部與農村內部的分化問題突出;低收入群體與主體社會脫節;違規違法的財富積聚占有一定比例。貧富分化威脅到社會穩定,因為分化造成了“結構緊張”。結構緊張使社會關系處于敏感狀態,社會矛盾容易激化。經濟上過大的貧富差距,富有階層與貧窮階層之間過大的反差,使社會結構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公正失衡”是一種民眾的主觀心態。我國近年來發生的諸多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正失衡”的問題。為此:1.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2.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即搞好城鄉統籌、農村改革、農村公共事業、增加農民收入。3.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4.搞好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合理調節收入分配。5.加強精神道德體系建設。
總之,要形成公平合理以及公平透明的收入體系。消除行業、部門及地區之間的懸殊收入差距,特別要消除因壟斷和暴利而導致的收入差異,讓絕大多數人充分分享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實惠。
四、金融風險及對策
目前,我國金融業出現了一些新的積極變化。例如: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撥備水平等有所提高,信用風險的評估和防范取得進展。同時,金融機構運行中也發生了新問題,如:信貸擴張壓力不減、貸款潛在風險增加、盲目投資重新抬頭、行業風險加大、部分行業資金占用上升、違約風險日益顯現、經營風險因素存在擴大趨勢。
在信用風險方面,電力、煤炭、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貸款極易產生壞賬。新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以來,投機行為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房地產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的不良率會進一步上升。在市場風險方面,金融業競爭日益激烈。這使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不斷加大。例如:人民幣升值預期和匯率變動增加了金融機構防范匯率風險的難度;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使內部控制不理想的金融機構不能完全適應利率市場化可能帶來的沖擊。同時,利率的波動會導致債權價格漲跌,從而造成銀行資本損益。在操作風險方面,金融機構大案、要案時有發生。特別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國有商業銀行仍是主要發案機構。農村信用社案件數量一直居高不下,占銀行業機構案件的一半左右,而票據案件涉案金額已占到銀行業機構案件金額的50%以上。
經濟的發展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金融環境。我們應充分發揮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①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加強商業銀行改革,加強金融監管。②完善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增強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③加強風險管理,完善和規范授信業務程序,健全審貸分離制約機制。④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與預警系統。
五、外貿依存度高及對策
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個經濟體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對外貿易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值。
目前,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普遍低。2004年,發達國家外貿依存度平均為37.4%,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為44.5%)。其中美國和日本的外貿依存度分別為20%和21.9%。小的外向型經濟體的外貿依存度是最高的,典型的是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兩者的外貿依存度超過200%。
發展中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比發達國家高。2004年,全球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外貿依存度為69%。我國是大國經濟中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我們應認識到:①過渡依賴外需不符合大國以內需為主的一般規律。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目前人均收入僅為1500美元左右。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都存在相當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培育國內消費和投資可保證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②過度依賴外需使我國增加了對外開放的風險,造成宏觀經濟波動和加劇產業結構調整的難度。如果世界市場需求出現下降,必然波及我國。③我國支撐出口的資源,能源不具備長期支撐外需增長的條件。在鼓勵出口政策的引導下,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向我國轉移,加劇了我國能源,資源環境保護的壓力。④外貿依存度過高容易造成更多的貿易摩擦。尤其是與發展中小國的利益沖突。我國對國際市場的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已經成為影響國際價格的重要因素。
擴大內需要刺激消費。工資水平的提高,可以膨脹社會整體購買力,為中國最終消費品需求的旺盛增長提供新動力。商品經濟社會里,有購買力的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發動機。提高中國人的工資水平,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職工的工資水平,增加農民收入,勢必會大幅增加社會購買力,刺激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