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諸多內容和要求。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需要建立合理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需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創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等。但收入分配關系的完善和相對公平涉及到和諧社會的諸多方面,不僅關系到構建和諧的社會結構,也關系到構建和諧的市場經濟體系,還與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和諧社會的一塊基石。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是要有完善的社會收入分配制度。
關鍵詞:和諧社會;分配制度;政策建議
一、收入分配失衡是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主要原因
當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收入分配中,確實存在著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失衡”導致的“四個擴大化”。
(一)城鄉失衡導致的城鄉差距擴大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大體保持在同一水平。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呈不斷擴大之勢。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相比,2003年,全國及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高5850、6205、4629和5314元;全國及東、中、西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別為31.0%、40.1%、34.2%和26.5%。從全國平均水平來看,農民人均純收入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3,而東部地區的這一比重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城鄉收入的絕對差距比較大,其中最高的廣東達8236元;西部地區城鄉收入的相對差距比較大,其中最高的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其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5.2倍。
(二)地區失衡導致的地區差距擴大化
人們通常用人均GDP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200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關,經濟發展步入一個新的階段。而從地區看,當年按人均地區生產計算的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則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東部地區明顯領先中西部地區。東、中、西部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16306元、7775元和6217元,之比為2.6: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上海達46718元人民幣(5649美元),已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最低的貴州僅為3603元人民幣(436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2.9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排在前9位的全部位于東部地區,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全國人均GDP的1.5到5.1倍。
全國各地區收入水平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2003年全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294元人民幣(1000美元左右),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廣東等9個地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它22個地區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3年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為2841元,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天津等10個地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它21個地區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結果表明,少數地區的居民收入水平拉高了全國的平均水平,多數地區的居民收入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其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高達14867.5元和6653.9元,為最低地區的2.3倍和4.3倍。
與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我國各地區間的人均財政收入差異更為明顯。2003年其變異系數為0.71,高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的0.52以及農村、城市人均收入的0.34和0.21。2003年,上海人均財政收入最高,達5179.6元,西藏最低,為301.7元,兩者相差16.2倍。人均財政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數的除老的三大直轄市外,另有廣東、浙江、江蘇和遼寧共7個地區,而其它24個地區都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呈嚴重的偏態分布。
(三)收入分配失衡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化
國際上通用基尼系數來反映收入差距公平程度,并將0.4作為比較平等與否的警戒線。改革開放前,我國基尼系數小于0.2。改革開放以來,基尼系數逐漸擴大。從農村來看,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經歷了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再由逐漸縮小到擴大的過程。1978年開始農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逐年擴大,1995年達到第一個頂峰,基尼系數由0.21擴大到0.34,擴大1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擴大0.8個百分點。1996年基尼系數下降為0.32,比1995年下降2個百分點,恢復到90年代初期水平。隨后差距開始逐年擴大,1999年基尼系數為0.34,恢復到1995年的水平,2000年的基尼系數達到0.35,2003年進一步擴大到0.37,比1995年的最高點擴大3個百分點。同一時期,城鎮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變化與農村居民大體一致。另據2004年全國城鎮住戶抽樣調查結果,高收入群體人均收入為低收入群體人均收入的10倍之多,而總體趨勢是繼續擴大。收入差距擴大的逐年積累必然形成財產差距的不斷擴大。從金融資產角度看,全國60%-80%的金融資產為20%的高收入者所占有,80%的中低收入者只持有20%的金融資產。
(四)行業失衡導致的行業差距擴大化
近年來,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同樣呈擴大趨勢。僅就有據可查的國有經濟單位而言,2004年,平均勞動報酬較高的行業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分別為25052元、21309元和20652元;平均勞動報酬較低的行業是: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批發和零售業,分別為6207元、10742元和10879元。差距是相當大的。從歷史同期看,行業間平均勞動報酬最高與最低之比,2000年同期為2.62倍,2003年為3.98倍,2004年則進一步擴大到4.25倍。
二、收入分配失衡帶來的危害
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嚴重損害了普遍受益這一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造成當前許多社會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影響社會穩定
現階段規模較大的貧困群體的存在,雖然從社會轉型意義上講不可避免的,但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存在,會損傷社會的公正原則并降低社會的誠信程度,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局面可能透發貧困群體對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強烈愿望。當他們的愿望得不到實現時,他們有可能采取非正常的手段達到目的,從而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二)過大的貧富差距容易產生大量的社會弱勢群體
目前,在農村貧困問題尚未解決的同時,近年來由于加大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力度,下崗失業人員比重增加,城市貧困問題也隨之凸現。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貧困問題依然是現階段面臨的重大而嚴峻的問題。
(三)挫傷大批勞動者的積極性
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還體現在,由于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有些規則尚未健全,出現了所謂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不法分子在不進行任何競爭與生產要素投入的情況下直接攫取財富,加劇了收入和財富占有的不平等。在一些人暴富的同時,腐敗等不法因素也會直接或間接對其他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形成利益剝奪,從而進一步加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挫傷了大批勞動者的積極性,對社會公正損害很大。
(四)引發地域發展不均衡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完善分配制度。首先是要加快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調節收入差距和實現共同富裕當然也離不開發展。無論遇到什么情況,發生什么問題,都要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不遺余力地發展生產力。在此基礎上,注重公平,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一)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前提下,必須兼顧分配的公平
效率優先,實質就是發展生產力優先,使勞動者的報酬與勞動貢獻緊密結合起來,打破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獎勤罰懶,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但共同富裕不是全體人民同步富裕,更不是靠平均主義能夠實現的,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社會財富的極大豐富為條件。片面強調公平,犧牲效率,就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就不可能為實現共同富裕不斷創造物質基礎。所以要從促進生產力發展出發,提出“效率優先”,發揮市場的作用,承認收入分配方面應當和存在差別,促進效率的提高和生產力的發展,正是為實現共同富裕逐步創造條件。
當然,以共同富裕為目標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收入分配上也不應懸殊過大,更不能搞兩極分化。因此,還必須堅持“兼顧公平”的原則。在收入分配調節中,堅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實行機會均等,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次分配必須注重公平,統籌安排,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通過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調節收入差距,防止過分懸殊的兩極分化。
(二)充分發揮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調節作用
當前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的收入差距擴大,需要政府進行管理。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順分配關系必須強調國家的再分配功能。因為在解決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上,市場往往是無能為力的。市場的規律是優勝劣汰,市場調節遵循的原則只能是機會的公平,而不會是分配結果的公平。理順分配關系,必須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由政府來規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必須加強政府對再分配的調節功能,注重公平,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必須堅決取締貪污等非法收入,防止收入懸殊。
調節過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并不是要絕對的平均分配。相反,對于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合理合法所得造成的收入差距,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是應該鼓勵和肯定的。對于合法但不合理收入造成的差距,要加以限制。對于不合法收入造成的差距過大,必須堅決取締。壟斷行業和部門憑借其壟斷地位占有和支配優勢資源,獲得超額利潤,轉化為本部門職工的高收入,這種合法但不合理的壟斷收入就應該由政府來加以限制,打破壟斷,使資源優化配置,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得以縮小;對于一定時期必須保留壟斷的行業和部門,其收入分配標準應納入政府監管之下。
(三)努力減少低收入和貧困群體,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國內外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必須是一個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社會。同時從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進程看,中等收入群體的興起和壯大,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據2004年全國城市住戶基本情況調查的收入數據計算表明,目前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的家庭約占全國城市家庭總數的5%,高收入群體的家庭僅占0.3%,而低收入群體的家庭卻高達94.7%。從總體上看,整個城市社會收入分配格局中仍呈“金字塔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張仍處于初期階段,距離建設中間大兩頭小“橄欖型”的穩定的社會收入分配格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為不斷擴大我國城市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應從多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要從三個方面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家庭收入水平。一是提高低收入群體家庭成員的就業率。從2003年全國城市住戶調查數據看,占10%最低收入者的家庭人員的就業率只有46%,急需為低收入群體家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提高低收入群體家庭就業人員的工薪收入水平。在保持工資水平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增長的情況下,應以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盡快提高低收入群體家庭的工薪收入水平。三是提高低收入群體家庭的非工薪收入。積極開辟和拓寬工薪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渠道,為幫助低收入群體家庭自我創業制定政策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增強低收入群體家庭的自我創業和自我致富的能力。
其次要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國內外的研究資料表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個人接受的教育水平與其收入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接受教育時間越長,預期收益也越高;接受教育時間越短,預期收益也越低。可見,提高城市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在于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不斷提高大家的教育、科技和文化水平,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有用之才。
再次要堅持城市化發展戰略?,F在我國農村人口仍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若在一個低水平的城市化情況下擴大城市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是失去現實意義和違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我們要實現的是一個在高度城市化情況下的城市中等收入群體占絕大多數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為此,必須堅持城市化發展戰略。
(四)努力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減少貧困
要力爭從根本上扭轉城鄉差距過大并不斷擴大的局面,繼續加強提高農民收入的措施,逐步改變目前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費差距相差20余年的狀況,連接城市生產和農村消費的鏈條,完善和改革征用農民土地的補償制度,整合現有的農村貧困救助制度、“五?!敝贫?、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試行的農村老人執行生育政策補貼制度,建立起農村“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制基礎框架;配合聯合國的千年發展目標,實行新的減貧計劃,爭取把農村目前按照國際標準計算的約1億多貧困人口在未來幾年中有較大幅度的減少。
[參考文獻]
[1]十六屆四中全會文件.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4.
[2]人民日報: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004.
[3]構建和諧社會:遏制不合理貧富差距.半月談,2004,(6).
[4]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版,中國統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