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富比
在今年“亞洲藝術周”活動中,蘇富比于12號至13號推出兩場“中國瓷器及工藝品”,佳士得的拍賣則是一連4天:7月11號舉行“中國瓷器工藝品及外銷精品”專拍;7月12號舉行“日本藝術和設計品”拍賣;7月13號舉行“中國紡織品”拍賣以及在7月14號舉行“中國陶瓷及工藝品”拍賣。
此次在蘇富比的第一場拍賣中,160件拍品的總成交額為4,969,200英鎊,拍品成交率為63.8%。其中成交價最高的是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紋六方對瓶,大清乾隆年制款,分別高66.5厘米和65.5厘米,估價200,000~300,000英鎊,成交價702,400英鎊(約合990.37元人民幣)。此青花折枝花果紋六方對瓶為乾隆官窯青花大器,內壁施白釉,圈足內墻陡直,足端寬平,青花圖案配合瓶子的六角造型構圖,運用角花紋呼應,紋樣從上到下依次為連續回紋、卷萆角花紋、折枝花卉紋,變體石榴朵花托角花紋。腹部所繪折枝花果紋作為主題紋樣,由桃枝、蓮花、石榴、菊花、柿子六種花卉組成。令人感嘆的是,這對青花大瓶出自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的收藏,因此它的高價成交,除了對于瓷器本身的價值之外,買家對于其流傳也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

占據第二名的是一件來自法國私人收藏的清嘉慶胭脂紅地粉彩山水人物圖雙耳瓶,估價80,000—120,000英鎊,成交價388,800英鎊(約合542.87元人民幣)。該專場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兩件外銷瓷也拍出很高的價錢,一件是清嘉慶外銷葡萄牙青花瓷以約合358.7萬人民幣成交,該瓶具有鮮明的外銷瓷特征,瓷器的上部有葡萄牙文,裝飾也變得不那么繁瑣,而且還配有一個合金的瓶蓋。另一件是明早期外銷到伊比利亞的青花長頸瓶,最終以311.3萬元人民幣成交。這兩件外銷瓷器的高價成交預示了外銷瓷器價格的新空間。

宋瓷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并不高,但本場拍賣則有2件宋瓷拍出較好成績。其中,宋哥窯香爐,估價150,000—200,000英鎊。此件為五足,六孔釘痕,口緣均勻分布五個突起、釉色為米黃帶灰。宋哥窯瓷器歷來以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裝飾為著稱。哥窖瓷器燒制時大多采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因此底部留有釘痕。胎色通常為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米黃色等。釉面均有紋片,有大小紋片相合,有紋片非常細小的魚子紋,有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的全絲鐵線,該件最終以215.200英鎊成交(303.4萬元人民幣)。另一件宋代鈞窯仿古尊以90,000英鎊成交(126.97元人民幣)。但此場拍賣被列為本次圖錄封面的北宋定窯劃牡丹花瓶,拍前被標估價待詢,卻遭遇流拍。該瓶闊肩、寬頸,器腹以橄欖棕綠釉繪有兩朵由卷葉延伸出來的盛開大牡丹,對比象牙白釉,更顯生動活潑。寬長的瓶頸飾有垂直的帶狀紋飾,瓶內及底未施釉。此件曾通過Oxford AuthentificationLtd的熱釋法年代測定(thermo1uminescenCQ TQste,Test),測定編號為P106K95。同樣遭遇流拍的還有元青花雙系耳花卉紋大罐,高37.5厘米,估價200,000~300,000英鎊。此種雙系耳的大罐是元青花的典型器之一,青花瓷器從唐末開始出現,至明清到達鼎盛。元代的青花瓷器在風格上富有裝飾性,在技法上也變化多端,其裝飾技法有刻花、畫花、印花多種,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元代的瓷器與宋代、晉代的陶器或相比,元代青花瓷器的特色是體積較大,胎土厚重。

另一場于12-13號進行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共有拍品616件,推出19世紀清晚期黃地粉彩神仙人物圖對瓶、19世紀清粉彩官人像和清康熙彩繪番趣碗等拍品,總成交價為2,926,200英鎊,拍品成交率為65.67%。
佳士得

佳士得此次的重頭戲是7月11號的“中國瓷器工藝品及外銷精品”專拍。此場拍賣總成交額為5,182,500英鎊,共有211件拍品,拍品成交率為63%,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仍舊是元青花大罐。此次成交價最高的是元代14世紀中期的青花魚藻紋罐,拍前被標估價待詢。這件青花罐高31厘米,罐肚周長約34厘米,青花罐的青花為鈷藍色釉,發色明亮,直口,短頸、車肩,鼓腹、短圈足、外壁描繪有青花魚藻紋。魚藻紋是元代青花的常用紋飾之一,多見于大盤大罐。此罐器形雄渾飽滿,釉質凝潤沉靜,青花深翠,紋飾用筆精到,罐底的祥云寶格中繪有靈芝、海螺、金錢和火焰紋,罐身上的鯖、白、鰱、鱖 (諧音“清、白、廉、潔”)四魚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此罐成交價為2,136,000英鎊(約合3011.767元人民幣),亦是此次整個“倫敦亞洲周”拍賣中的最高價。
位列成交價第二的是清乾隆青花九龍紋花口瓶,估價300,000~400,000英鎊,成交價624,000英鎊(約合879.847元人民幣)。這只瓶子據傳僅有兩件,獨特的口沿裝飾為乾隆時期的創發,這種樣式少有陶工燒造,可能是因為型式過于復雜,不易燒造成功之故,另一件目前收藏于臺灣省的臺北故宮博物館。此瓶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瓶特殊之處在于其外壁上的9條龍。因為在中國的傳統里,“九”這個數字是僅為天子所擁有,象征天子的無上王權,因此,口沿上的九瓣和瓶身上的九龍呈現,十分彰顯權力與尊榮。

成交價排列第三的是清康熙犀角龍紋杯,底部有尤侃款,此件估價40,000—60,000英鎊,成交價則達到了332,800英鎊(約合469.25萬元人民幣)。這只杯子身上有三條雕龍盤繞。尤侃是清初極為著名的雕刻家,擅雕犀角、象牙、玉石和竹器,康熙中葉時受聘于宮廷犀角雕作坊,工藝超群,此件也是此次拍賣中,古玩雜件的最高成交價。雜件中另一引人注目的拍品是此次成交價格排行第四的一件7~9世紀的唐菩薩絲綢畫,長方形的畫面上描繪著菩薩站于神龕里的蓮花座上,由FredH.Andrews收藏,Fred H.Andrews曾經與Sir Aurel在中國絲綢之路上進行考古挖掘,并曾撰寫學術文章。該拍品估價80,000~120,000英鎊,最終成交價170,400英鎊。

除了青花瓷器之外,粉彩瓷器則是此次倫敦佳士得亞洲周的另外一大亮點。倫敦佳士得的拍賣會上,一個20世紀上半葉制作、22厘米高的“嬰嬉”瓶以25.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遠遠高于30,000~45,000元人民幣的估價。20世紀著名瓷畫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在1928年創作的一個33厘米高的粉彩壽星圓瓶也拍出了9.7575元人民幣。
倫敦亞洲藝術周,這個向來是歐美、日本、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藏家、買家、古董商云集的盛會,今年卻有不少內地人士的身影。
在這持續近一周的活動中,除了舉辦的亞洲藝術品拍賣會外,展覽、講座、酒會等一系列的交流活動也相應登場。這么一來,交流、洽談的味道彌漫整個藝術周。在各式活動中,既有拍賣行的老總、業務主管,也有主管文物藝術品流通的政府官員,當然,其中更少不了經常走南闖北的古董經營者、收藏家。
“近些年舉辦的倫敦、紐約亞洲藝術周,都有內地人士的身影。”蘇富比拍賣行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這與近年來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的紅火有關。”據這位人士分析。隨著內地市場的不斷發展,許多人很自然地把觸角伸向了這兩大市場。諸多內地人士現身倫敦藝術周,也從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內地文物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態勢。而此次內地買家在拍賣現場表現的確非常踴躍,顯示出他們正向海外市場發展的實力。內地買家除了以40.8875英鎊重金購得明嘉靖·五彩魚藻紋大壺之外,還花了23.52萬英鎊購得了南宋/元代的青瓷琮形瓶,顯示出買家的價值取向的變化。蘇富比上海辦事處的首席代表汪潔指出,海外中國瓷器的收藏有一個慣例:華人喜歡清三代,西人卻喜歡宋元,因此也相應形成了中國香港拍清三代、紐約、倫敦拍宋元瓷器的格局。這次拍賣表明,內地買家開始關注宋元時期的瓷器。從此次倫敦蘇富比的成交情況來看,倫敦古董商EskQn2ai以及美國私人收藏家都重金收購宋元時期的瓷器。有關專家表示,宋元時期的瓷器隨著不少的專業機構如戶栗美術館那樣出售自己的收藏,將有不少精品露面,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占據瓷器拍賣的重要位置。